從《“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的“非遺新媒體傳播計劃”,到《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意見》的技術賦能要求,科技正為非遺插上翅膀。3D 建?;罨潘嚒R 復現民俗,既是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也是文脈賡續的有力支撐,更是文化自信的鮮活呈現。
日前,以“讓非遺插上科技的翅膀”為主題的“非遺傳承與創新國際會客廳”暨“蒲公英非遺種子尋百計劃創新發展工程”系列活動在北京順利啟動,本次活動由中華兒童文化藝術促進會,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知識就是力量》雜志社、中國新質生產力網、蒲公英非遺種子尋百計劃創新友展工程組委會聯合主辦,中華兒童文化藝術促進會專家委員會承辦,中華兒童文化藝術促進會影視文藝傳承工作委員會支持,正大集團北京正大中心、中廣國傳(北京)文化有限公司、北京小嘎逗文化中心、流霞溢香(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限公司協辦,為這場跨越時空的融合提供了生動的實踐樣本。
本次活動匯聚了來自科技、文化、教育、商業等多元領域的權威專家、非遺傳承人及企業家。與會嘉賓包括兒童教育家、中華兒童文化藝術促進會(簡稱:兒促會)專家委員會主席范崇嬿;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名譽理事長劉玉蘭女士;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原司長、中國電子工業標準化技術協會名譽理事長胡燕女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社服部副主任賈雷;北京師范大學二級教授、首位榮獲奧斯卡動畫短片獎的華人肖永亮博士;清華大學航空材料專家華心;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原黨委書記、副所長楊小峰先生;曾任中國駐奧地利大使館文化參贊德國柏林中國文化中心主任賈建新教授;中國木偶皮影藝術學會會長國際木偶聯合會中國中心主席陳迎憲博士;中國廣電聯合會少年兒童演藝委員會(簡稱:少兒委)會長高發;少兒委副會長兼秘書長劉川楠 ;《知識就是力量》雜志社社長、主編郭晶博士;原國防科工局十司二級巡視員、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馮靜;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教育中心副主任葉景榮;兒促會副會長蔡健; 兒促會副秘書長楊建利、范英;教育部特聘專家胡軍杰;兒促會影視文藝傳承工作委員會非遺辦公室主任王麗;兒促會影視文藝傳承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李丹;中國新質生產力網總編輯王好鳳;兒促會家教社工作委員會主任秦博;兒促會核心素養委員會秘書長許琳等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非遺導師、非遺達人和企業家們,活動旨在深度探討傳統與現代如何交融,智慧與技術怎樣共鳴,共同繪制非遺未來發展的嶄新圖景。
“蒲公英精神”落地生根,尋訪百位非遺達人見實效
范崇嬿指出,“蒲公英非遺種子尋百計劃”自今年3月啟動以來,已成功尋訪到一百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達人。這樣的速度正是“蒲公英精神”——不計環境、落地生根、默默奉獻的現實寫照。她強調,這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公益行動,在科技賦能與國家政策支持下,非遺正逐步成為推動鄉村振興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
劉玉蘭在致辭中,以“向‘蒲公英種子尋百計劃’這一凝聚三十年心血與信念的文化新征程致以熱烈祝賀與殷切期望”為核心,深情回顧了在范崇嬿主席引領下,一段歷時三十載、從微小種子成長為參天大樹的非遺守護歷程。她指出,該計劃旨在構建一個充滿生命力的生態系統,讓非遺的文化基因借助科技之風,播撒至城鄉各地,落地生根,絢爛綻放。
胡燕在講話中提出建議,第一,新科技應用將推動非遺從“保護”走向“活化”。生成式AI等技術的成熟,為非遺內容的創作、傳播和價值提升帶來突破性可能。應借助科技手段,實現從“大海撈針”到精準定位、從搶救記錄到活態傳承的轉變,讓非遺種子在數字時代“顆粒飽滿、粒粒金黃”。第二,在建設非遺研發園地過程中,需重視知識產權規則建設,尤其要保障傳承人權益??蛇\用區塊鏈等技術建立可信機制,通過“平臺+生態”模式賦能非遺項目,讓傳承人樂于使用科技并具備防范侵權能力,同時加快建立新型培訓與傳播體系,使科技真正為傳承人創造價值。
賈雷代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對本次活動的開幕表示祝賀,非遺館于2022年2月5日與北京冬奧會同步開放,建筑面積約91,126平方米,設有14個展廳及1000平方米的多功能廳,是文旅部直屬的一級一類公益性事業單位,承擔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非遺實物征集、收藏、保護研究、展覽展演、社會服務和國際交流等職能,也期待更多專業力量加入非遺保護事業,共同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
科技賦能,讓非遺從“活起來”到“潮起來”
“讓非遺插上科技的翅膀”,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是一個需要持續推進的實踐行動?!?/p>
楊小峰贈詩一首“絨羽輕揚別舊枝,隨風萬里未遲疑,不尋沃土偏安處,肯向荒巖破土時,寂寂生根成雨露,悄悄吐蕊展芳姿,身微志遠播春信,何懼天涯作客羈”----詠蒲公英種子精神乙巳秋月峭峰
賈建新教授通過回顧古琴從傳承危機到成功申遺、并登上國際舞臺的歷程,闡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講好中國故事、促進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
陳迎憲博士講解木偶非遺門類在新時代的守正創新與繁榮發展,堅持藝術性與科技融合,積極創作科幻題材劇目,并依托三大國際藝術節推動文化交流,彰顯非遺的當代生命力。
科技如何深度賦能非遺成為核心焦點。北京師范大學二級教授肖永亮博士分享了AI賦能非遺傳承的前沿視角,令人耳目一新。他指出,人工智能不僅能用于非遺元素的創新藝術表達,其深度學習能力還能輔助分析、記錄甚至模擬復雜技藝流程,為傳承提供新工具。
郭晶博士代表《知識就是力量》雜志社分享如何運用品牌與資源助力非遺創新發展。一是以專業出版服務,系統記錄與傳播非遺知識;二是以視聽技術賦能,創新非遺表達方式;三是搭建多元化平臺,推動非遺融入時代與社會。非遺是民族的根脈,科技是時代的翅膀。二者融合,正如鳥之雙翼,能激發非遺潛能,讓其活在當下、傳向未來?!吨R就是力量》愿擔當橋梁與紐帶,連接傳統與現代、傳承與創新、受眾與非遺,共同為非遺插上科技的翅膀,讓非遺的種子在文化沃土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構建多元生態,讓傳承之路越走越寬
市場的力量也為非遺的創新轉化注入活力。企業家米成先生解析了羌繡非遺項目的商業化運作經驗,從數據資產和數字資產的角度進行深入剖析,通過有效運營實現了項目的良好營收,展現了“非遺+科技+商業”模式的可行性。非遺導師廖伶、王清獻、祁娜、范運玖、謝美霞等一線傳承人分享了她們在堅守中創新、在傳承中發展的動人故事作品,讓與會者真切觸摸到非遺傳承中的熱愛與溫度。北京市昌平區城北小學教育集團代表陳曉冉分享了如何通過教育在青少年心中播下非遺的種子。
本次活動構建了多元主體共促非遺發展的生態圈。除了深度對話,還設有非遺市集、技藝展演等環節。在正大中心舉行的相關活動中,該中心因在推動非遺傳播方面的貢獻,被授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外交流會客廳”。一系列融合傳統與現代的演出,如科技感十足的機器人舞蹈與靈動鏗鏘的“太平鼓”同臺表演,生動呈現了文化傳承與科技創新的交融。兒童教育家、中華兒童文化藝術促進會(簡稱:兒促會)專家委員會主席范崇嬿,原國家質檢總局總檢驗師、華夏文化促進會會長項玉章,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名譽理事長劉玉蘭,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前高級項目官張亞麗以及北京市商務局流通發展處二級調研員丁穎,北京市朝陽區商務局副局長韓棟,北京商務中心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吳迪,北京市朝陽區建外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王一凡,正大集團執行副總裁、一帶一路事業線首席執行官兼商業地產企業中國區董事長洪波,正大集團商業地產企業中國區首席執行官兼正大中心首席執行官王曉麗,正大中心入駐企業和商戶代表等出席活動。
伴隨著歡快熱烈的氛圍,嘉賓與非遺達人依次踏上紅毯,簽名儀式間,提筆、落字的畫面交織,定格下諸多美好瞬間。
一系列融合傳統與現代的演出輪番登場,生動呈現文化傳承與科技創新的交融??萍几惺愕臋C器人和機器狗以靈活的舞步點燃現場氣氛,為慶典拉開序幕;活潑靈動的北京市第八十中學棗營分校帶來“太平鼓”舞蹈,以鏗鏘的鼓點和蓬勃的朝氣展現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唐密茶道表演則以靜謐優雅的儀軌和深遠的文化內涵,引領觀眾沉浸于一場心靈與感官的非遺文化傳承之旅。
從莊重的學術研討到充滿煙火氣的非遺市集,從前沿的科技展示到質樸的匠人分享,本次活動充分表明,當科技的微光點亮非遺的千年肌理,傳統不再是博物館里的靜態陳列,而是擁有了更鮮活的表達和更廣闊的天地。
匯聚社會合力,以科技為橋、以熱愛為舟,中華非遺必將在時代的浪潮中乘風破浪,代代相傳、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