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9月29日是世界心臟日,主題為“律動不息”。對于中老年人而言,“律動不息”的心臟、平穩運行的心血管系統是保障晚年生活質量的核心之一。每年進入深秋,溫差加大,心血管疾病患者特別是免疫力低的人群尤其要注意“護心”和預防常見感染性疾病(帶狀皰疹、流感、肺炎),尤其是已經潛伏在90%以上人群體內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1。
為幫助公眾進一步認識到這種潛在威脅并積極防治,由健康報社主辦的一場“帶皰傷心,主動聯防”的公益科普活動在京舉行。活動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皮膚科主任魏愛華,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高瑩以及北京市朝陽區六里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書記、主任劉運杰,圍繞我國心血管健康現狀、心血管疾病與常見感染性疾病的聯防共管、以及醫防融合實踐等話題展開生動科普,攜手筑牢心血管疾病與感染性疾病的“雙重防御屏障”。
秋冬季,心血管疾病患者警惕“隱藏危機”
目前,我國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數已達3.3億2,且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入秋以來,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加大,這對于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的中老年人來說,不僅是體感上的涼意,更是健康風險的“信號彈”。秋冬季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免疫力面臨更多挑戰,例如常見感染性疾病如帶狀皰疹、流感和肺炎球菌疾病的疊加風險,每一次的感染都可能讓心血管負擔“雪上加霜”。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高瑩介紹到,“氣溫波動、晝夜溫差大的情況下,從生理調節、血管狀態、基礎疾病等很多方面都會影響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比如出現急性血管事件,特別是血壓升高、血液成分的變化導致血管出現比較劇烈的收縮,可能導致高血壓急癥,也可能出現急性心肌梗死、血管閉塞,嚴重的病人甚至有猝死的風險。另外在寒冷環境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更易出現免疫力異常的情況。比如有些患者得了腦梗和心梗后,身體狀態整體下降,免疫力也處在較低狀態,給感染性疾病帶來了‘可趁之機’。心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之間其實是相互影響的關系,感染會促進炎癥狀態,進一步影響心血管疾病患者自身病情控制。以中老年常見感染性疾病帶狀皰疹為例,心血管疾病是帶狀皰疹和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3,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患帶狀皰疹風險比普通人高39%4。心血管疾病患者罹患帶狀皰疹后,相比一般人群疼痛程度更強,對生活質量影響更嚴重且持久5。多種疾病的疊加,也增加了患者治療和管理的難度。”
預防“蛇纏腰”,避免傷身又“傷心”
帶狀皰疹俗稱“蛇纏腰”、“纏腰龍”,通常位于身體的單側,呈帶狀分布,少數情況下皮疹會全身散播。帶狀皰疹常常先有神經痛后出現皮疹,所以初期常容易被誤診誤治。“我曾接診過一位頭面部帶狀皰疹的老年患者。他因為不明原因的單側頭痛,做了 X 線、超聲、顱腦CT等各種檢查,輾轉了多個科室,一個多星期后出現皮疹轉到我們皮膚科時,已經錯過了抗病毒治療的最佳時期。后通過積極治療,皮損是消退了,但這位老爺子患處一直疼痛,給他和家人的生活造成了極大負擔,我們使用了各種方法才使他的疼痛逐漸緩解。”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皮膚科主任魏愛華分享道。
對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帶狀皰疹引起的劇烈疼痛如同“導火索”一般觸發一系列連鎖反應:急性疼痛會導致心率增快、血壓急劇升高,從而直接加重心臟負荷;而長期的睡眠障礙與持續應激狀態,還可能進一步誘發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甚至導致原本控制穩定的心絞痛反復發作。
魏愛華主任進一步表示,“50歲及以上的,特別是患有慢性疾病,比如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等人群,都是帶狀皰疹的高風險人群。雖然帶狀皰疹的主要癥狀是皮損和神經痛,但會出現多種并發癥,還會對心血管系統造成威脅。所以,它不僅僅是皮膚上的疾患,也是心臟的隱患。預防大于治療,我們國家現在提倡三級預防,一級病因預防是病因預防,即在疾病還未發生的時候就去預防它的出現(防未病)。面對像帶狀皰疹這種常見的感染性皮膚病,秋冬季來臨,第一就是接種疫苗,預防接種是預防感染性疾病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也是保護健康的最佳處方。第二是做好皮膚管理、多潤膚,避免燙洗、搔抓等引起破壞皮膚屏障破損的行為;第三就是管理好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第四是增強自身免疫力,包括規律睡眠、科學飲食,保持心情舒暢和適當運動。為健康保駕護航,要從‘心’開始”。
筑牢醫防協同“雙防線”,守護“心”健康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百姓“家門口的醫院”,也是健康的“守門人”。北京市朝陽區六里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書記、主任劉運杰介紹:“慢性病是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健康管理當中的重點領域。我們社區已經推進了專病防治門診,在重要的時間節點,把常見病、慢性病的知識,同步給預防保健科,同時預防保健科的相關知識也供全科醫生和專科醫生進行學習,全科醫生和防保人員相互協同。全科醫生可以直接評估感染性疾病的發病風險,給符合條件的患者開具成人疫苗處方,再到預防保健科進行接種。此外,社區會定期舉辦慢性病管理以及疾病預防的主題講座,深入到居民中進行科普宣傳,科學引導。此外,日常隨訪中,我們的家庭醫生會就居民在預防接種方面遇到的問題給予科學指導。“
會上,針對居民們對慢性病人群是否可接種疫苗的常見疑慮,劉運杰主任回答道:“慢性病人群不是疫苗接種的絕對禁忌人員,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居民,如處于疾病的穩定期,也就是血壓、血糖控制的比較好,可通過接種疫苗來降低感染性疾病的發生風險。接種時可以通過社區服務中心的公眾號、健康APP,以及家庭醫生信息等進行預約。家庭醫生也會給社區居民建立健康檔案;簽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居民,在我們中心留有信息的也會提前進行提醒。”
對心血管疾病患者來說,新時代的健康守護重在“未雨綢繆”,而非“亡羊補牢”。這個秋冬,別讓感染成為心血管防護的“隱形缺口”,主動健康,筑牢心血管與免疫力雙防線,是對自己和家庭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