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佳地,清涼山側,坐落著中國水利工程領域的“黃埔軍校”——河海大學。
中華民族的歷史是與水斗爭的歷史,水利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千秋大業。江河不言,初心如磐。百十年來,河海大學始終秉持“興學育才、治水興邦”的使命擔當,平湖萬里,擔負起中國水利“半壁江山”;一代代河海人立于水利創新潮頭,定波抵瀾,用赤子之心書寫“水利報國”的盛世華章。
一部河海大學史,一部中國水利拓荒史
華夏的歷史是一本與水斗爭的史書,河海大學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915年,我國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創辦了河海工程專門學校,這是中國第一所培養水利人才的高等學府。
每一個煊赫青史的水利節點,都留下了河海人的青春之歌。
1917年海河流域發生大水,農田顆粒無收,修復五大河堤埝的技術工作都由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特科和正科畢業生擔任;1928-1930年陜西連年大旱,依靠救濟金和國家撥款,先后興建涇惠、洛惠、渭惠、梅惠等新型灌渠,旨在解決當地旱災并促進農業生產,“中國近現代水利奠基人”李儀祉教授為總工程師,20多名畢業生參與,這就是著名的“關中八惠”。有人在施工中獻身,有人終身參加工程的續建和維護管理,數十人被政府授予“河工獎章”;從河海大學走出的汪胡楨、須愷、宋希尚、許心武等中國第一批現代水利先驅,為中國水利打下堅實基礎。
建國后,江河泛濫,水患頻頻,中國水利事業百廢待興。
1952年,清涼山麓聚土成山,百川匯海。由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發展而來的南京大學水利系與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的水利系科及華東水利專科學校于1952年組建華東水利學院,校史自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篳路藍縷的創業時期,首任院長錢正英院士貫徹“愛國愛水”的辦學理念;許肇南校長提出了“于水利工程學理實施及本國河工掌故特加注重,以期切于實用”的教育方式;水利泰斗嚴愷院士提出“艱苦樸素、實事求是、嚴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訓精神;此外,還涌現出徐芝綸、劉光文、黃文熙等一批大師,譜寫了“河疏湖蓄水利興”的華麗篇章。
1960年,學校被中共中央認定為全國重點高校。1985年,在改革開放的春風里,“河海大學”復名,校名由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形成以水利為特色、工科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025年,河海大學迎來百年校慶,這座中國水利的“黃埔軍校”為國家培育一代又一代水利人才,他們將為華夏定波安瀾的責任扛在肩頭,將愛國情懷書寫進江海長卷。茅以升、汪胡楨、徐芝綸、嚴愷等30多位院士在內的30余萬河海學子從這里奔赴水利工程戰場,在大江大河中留下沾著泥濘的堅實足跡。
定波安瀾,詮釋“水利報國”使命擔當
水利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新中國誕生后,一批批水利重要研究與國家重大工程涌現,詮釋著河海人“水利報國”的使命擔當。
1951年,畢業于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的水利專家汪胡楨出任佛子嶺水庫工程總指揮,成功主持建造中國乃至亞洲首座大型鋼筋混凝土連拱壩,被譽為“中國連拱壩之父”;1953年,學校組織學生投身佛子嶺水庫建設,將教學與工程深度融合,抒發水利報國之志,成就“佛子嶺大學”佳話。
長期以來,每年從上游奔流而下的4.8億噸泥沙淤積在長江口,形成“攔門沙”,嚴重制約了航運及流域發展。1958年開始,國家連續三次對長江口進行大規模勘測,嚴愷被任命為長江口航道整治研究領導小組組長。1996年,年過八旬的院士嚴愷向有關部門寫信倡議,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隨后進入快車道,于1998年開工建設。2010年,三代人數十年的接續奮斗,水深12.5米的長江口深水航道全線貫通,世界水運建設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大型河口整治工程取得成功,國人“打開長江口”的百年夢終得圓滿實現。
在水利研究領域,河海人勇攀高峰。中央大學水利系1945屆畢業生趙人俊留校任教,參與1952年的華東水利學院水文系籌建工作,以他為首的科研團隊構建出降雨徑流流域模型——新安江模型,滿足了全國20多個省、流域的生產需要,成功達200例以上,至今仍被國內外流域治理所沿用;嚴愷院士主持的“中國海岸帶和海涂資源綜合調查研究項目”,為我國海岸帶資源研究、開發、保護和利用提供了基礎資料和科學依據。
在環境治理方面,河海人從不缺席。2007年,太湖藍藻爆發,河海大學王超院士率領團隊開展“太湖流域富營養化控制機理研究”,提出水質應急處理組合技術方案,破解太湖治理難題。
在改善民生方面,河海人當仁不讓。2009年,河海大學同位素水文研究所所長陳建生教授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地下水深循環理論,突破了區域水文地質循環的傳統觀念,并依據該理論在內蒙古阿拉善右旗地區的巴丹吉林沙漠發現了優質水源,解決了困擾當地群眾多年的飲水問題。
在重大項目建設中,河海人披肝瀝膽,創造許多奇跡工程。世界最大水利樞紐“三峽工程”、世界最大規模調水工程“南水北調”、世人矚目的“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全球第一大水電站——白鶴灘水電站、小浪底工程、劉家峽水庫、烏江渡水電站、淮河入海水道、萬家寨……這些重要水利工程,說明了河海人為華夏定波安瀾的夢想正在成為現實。
此外,河海大學還坐擁多個“首個”“第一”成就:完成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全國地表水水質評價、海岸帶資源調查;成立世界首個工程移民研究機構;建成國內首個三向六自由度最大模擬地震水下振動臺,破解高壩大庫抗震難題;創制我國首個流域水文模型“新安江模型”,1981年精準預報葛洲壩洪峰,廣泛應用于七大流域并成為國際洪水預報核心參考,組織承擔環北部灣水資源配置工程專題研究、建立國家級智能網格降水系統平臺、助力構建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金沙江梯級水電站工程等等。河海人用青春與汗水,在水脈河道中寫下矢志報國的誓言。
矢志不渝,大哉河海奔前程
“天下有溺猶己溺,此志毋稍弛。”
“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負邦人期。”
每當河海大學校歌的旋律響起,河海人不弛壯志,不負國人的精神,印證在他們在江河湖海中穿梭的身影中。
1993年,鄭守仁院士作為長江水利委員會的總工程師,來到舉世矚目的三峽建設工地,成為了這項世紀工程的前方 “總指揮”。在1994、1997、2002年三次成功解決截流長江世界難題,成功解決超大水深和軟淤沙、龍口合龍單寬能量世界第一等重大難題,20多項經濟技術指標名列“世界之最”。三峽大壩建成后,水利將狂龍深鎖,黃金水道激活,發電能點亮半個中國,長江之殤再不復現,將“天下有溺猶己溺”的治水宏愿變成現實。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這項“國之重器”的建設背后,離不開披荊斬棘、修橋補路的河海人,如“筑橋十載 初心如故”的中交四航院項目親歷者朱利翔,“一生所愛一以貫之”的中交四航院港珠澳大橋建設總工盧永昌,“行針步線 丈量海底”的海上項目勘察負責人馬秋柱,“伶仃海波平 孤島變綠洲”的島隧工程東人工島項目部總工程師趙輝等。他們矢志不渝,在工程中傳承著河海大學“河疏湖蓄水利興”的傳統,生動詮釋著“工學昌明”的精神。
2004年起,河海大學工程滲流與地下工程安全研究團隊便參與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前期論證工作。歷經十余年攻關,研究成果“長距離輸水隧洞復雜滲流特性與滲控技術”被納入西線工程前期成果,為西線工程的規劃方案比選論證提供了有力支撐。2007年起,該團隊又致力于研發聯合抗滲防災技術,開發了基于聚脲涂層的水下隧道滲漏應急修復技術,為南水北調中線“咽”穿黃隧洞工程設計單元完工驗收提供了重要支撐。
作為水利領域“黃埔軍校”,河海大學培育出無數優秀水利人才。2024年,國家表彰的81名“國家卓越工程師”中,河海大學校友顧明、王仁坤、林毅峰獲此殊榮;在表彰的50個“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中,由盛金保校友領銜的“水庫大壩安全與管理創新團隊”位列其中;在研究生培養基地中,3人榮獲“做出突出貢獻的工程碩士學位”稱號,8人獲評“全國工程碩士實習實踐優秀成果”。
截至2025年2月,河海大學擁有院士5名(其中外籍院士3名),國家級高層次人才123人次,省部級各類人才培養計劃700余人次;全國模范教師1名,全國優秀教師2名,國家級教學名師7名;國家級、省部級教學、創新團隊49支。今年6月,河海大學又有博士327人、碩士4598人、本科生5166人畢業。畢業生中85%進入水利、環境、交通、電力等重點行業,7.21%選擇赴西部地區就業。
江河無言,湖海為證。青春歲月書華章,大哉河海奔前程!
文/方紫薇
資料來源/河海大學檔案館、河海大學官方微信、河海大學官網、新華社《瞭望》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