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金秋時節的神州大地,萬象“耕”新、“豐”景正好。安徽桐城82歲老奶奶操控無人機灑藥,湖北襄陽超8000臺農機具安裝了北斗智能駕駛系統,河南滑縣抗旱耐熱玉米新品種迎來好收成……一項項新技術撐起豐收底氣。
五谷豐登,是幸福生活的依托,也是國家安全的基石。近日,“十四五”時期“三農”工作“成績單”公布。希望的田野上,大國糧倉根基愈發穩固,農村發展活力持續迸發,農民日子越過越紅火,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先看農業。“科技范兒”成就“豐收味兒”。一批底盤技術被攻克,一批生產急需的重大品種被育成,一批先進適用農機被研發,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正在重塑農業生產的全要素、全過程、全鏈條。2024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3.2%,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
再看農村。今天的鄉村,田間地頭架起電商直播間,鄉村治理有了“智慧大腦”,“村字號”文體活動精彩紛呈……和美鄉村愈發宜居宜業。數據顯示,農村公路總里程已超464萬公里,行政村5G通達率超90%,2199個縣(市、區)開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鄉村基礎設施條件大幅改善,公共服務水平也在不斷提升。
落腳點還在“人”。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十四五”以來,農民收入較快增長,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20年的2.56∶1降到了2024年的2.34∶1。鄉村發展活力涌動,農民的面貌也變得更加“多樣”。“沂蒙二姐”呂玉霞以詩為媒,讓鄉村之美“出圈”;走街串巷賣豆腐的李福貴,讓世界看到中國鄉村的堅韌與溫度。不只是她們,當前我國鄉村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已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900多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