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的喀斯特地貌歷經萬年雕琢,形成了溶洞深邃、暗河澄澈的獨特景觀。游客泛舟于如藍寶石般透亮的水面上,拍攝層層疊疊的鈣華池和精巧瀑布,眼前之景宛若奇幻大片照進現實。
貴州省自然資源廳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該省已探明的喀斯特洞穴入口數量約達4.28萬個,是中國巖溶分布最集中的區域之一。
這些洞穴既是自然遺產,也是四季皆宜的棲身之所。其恒溫涼爽的空氣為觀光探險提供了理想環境。
遵義雙河洞經測繪確認全長437.1公里,是目前亞洲已探明的最大洞穴系統,已成為吸引戶外探險者的重要目的地。為應對持續增長的市場需求,貴州十二背后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近年來積極推進旅游模式轉型,著力發展探險旅游。在嚴格保護脆弱洞穴生態的前提下,拓展多元化旅游活動,旨在吸引更多年輕游客及家庭客群。
沿蜿蜒小徑深入,銀河洞洞口處,一條由鋼釬和腳踏組成的“飛拉達”線路清晰地鑲嵌在巖壁間。抬頭望去,游客們化身為“絕壁上的舞者”,正小心翼翼地移動。
來自重慶的游客李鈺表示:“因為小朋友去年來過,她覺得很有挑戰性,想再次來挑戰。”今年她已攜女兒再度前來,體驗更高難度的路線。
為主動應對市場新需求。貴州十二背后有限公司總裁張益峰指出:“隨著消費升級,傳統的‘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的觀光旅游模式,已不能完全滿足游客,尤其是年輕一代出行的需求。我們一直在思考,怎么才能‘跳出旅游來做旅游’,打造不可復制的核心競爭力?!?/p>
在此背景下,雙河洞景區憑借洞穴“飛拉達”、百米垂降、懸崖咖啡等創新體驗項目吸引了大量游客。
張益峰介紹,這些項目的客群畫像非常清晰,主要是尋求新奇刺激的18到30歲年輕人,以及注重寓教于樂、高質量陪伴的親子家庭。
景區數據顯示,創新體驗項目的開發已初見成效。今年前八個月,景區游客接待量較去年同期增長35%,累計突破62萬人次大關,其中單日最高客流量達約1.5萬人。
這一旅游趨勢正借力社交媒體持續升溫。位于貴州省清鎮市麥格鄉的石龍洞憑借其地下河的獨特景致,在抖音、小紅書上引發關注,當地人稱其為“水溶洞界的天花板”。截至目前,相關話題的瀏覽量已超過3000萬,各種旅游攻略和美圖還在不斷涌現。
在近期發布的旅拍帖文下,一位游客留言道:“踏入洞穴的瞬間,仿佛與世隔絕,猶如置身另一重天地。”
據當地媒體報道,該溶洞群內擁有超過30級梯田狀巖層、數十個鈣華池以及大量精巧的瀑布群。游客可乘漿板蜿蜒于地下暗河,夏季還可體驗洞穴潛水等項目。
在燈光映照下,瑩澈的水池泛起翡翠般的光澤,將幽暗的洞穴化為璀璨奇景。
具有十年探洞經驗的領隊教練周瀟指出:“該路線深受年輕群體歡迎,其吸引力主要來自兩大要素——高質感的成片效果與探索未知的刺激體驗。”
周瀟回憶道,他在2021年初探石龍洞時便被其景致震撼?!熬退淳坝^而言,石龍洞的品質堪稱世界級。其難度相對親民,非常適合游客探索?!?/p>
據景區運營方介紹,除在陡坡處安裝必要鉚釘及設置安全繩外,洞內未增設任何額外設施,力求讓游客體驗洞穴近乎原始的自然形態。
但業內人士指出,洞穴旅游存在安全與環境雙重風險。為緩解擁擠、保護脆弱巖層,石龍洞景區已實施限流及預約入園制度。
周瀟表示:“目前多數洞穴仍處于未開發狀態,勘探過程對向導和隊員都是極大考驗。”他特別提醒,游客若不具備專業資質切勿挑戰高難度洞穴,應當選擇由持證向導帶領的團隊,才能獲得更好的探險體驗。
他補充道:“雖然探洞活動日益普及,貴州洞穴旅游持續走熱,但目前行業仍面臨兩大短板:專業向導認證體系不完善與公眾環保意識不足。我親眼見過一些熱門洞穴內的垃圾問題,因此正通過開展專業培訓,推動行業向規范化、專業化轉型。”(作者 楊軍 劉伯千 編譯 中國日報社貴州記者站)
原文見10月7日中國日報旗艦版10版、國際版10版, 英文鏈接:https://enapp.chinadaily.com.cn/a/202510/07/AP68e47457a31017a8053b6d0b.html
10月7日,《中國日報》國際版10版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