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0月9日電(記者 李夢涵 李映青)在一個霧氣氤氳的清晨,一只體型碩大、羽毛呈藍綠色且泛著金屬光澤的雉雞立于懸崖之巔,發出洪亮悠長的鳴叫。隨后,它奮力扇動翅膀,滑行到了四五公里外的另一座山頭。
"視頻里的這只鳥是一只雄性的白尾梢虹雉,是我在大約10年前剛開始做白尾梢虹雉監測的時候拍攝到的。"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瀘水管護分局科普宣教股股長王斌回憶道。
白尾梢虹雉憑借獨特的叫聲,被當地人形象地喚作"雪鵝"。它們主要棲息于西藏東南部至云南北部和西部海拔約3000至4000米的區域,在印度和緬甸也有零星分布。與另外兩種虹雉相比,白尾梢虹雉最顯著的特征是雄性個體沒有頭冠。
由于種群數量稀少、分布范圍有限,白尾梢虹雉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同時,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中被評定為易危物種。
王斌認為,白尾梢虹雉種群數量較少,部分原因在于它們對巢址選擇極為苛刻。若找不到適宜的孵化場所,它們便會放棄繁育。
"它們所處海拔較高,即便在4到6月的繁育季,最低氣溫也能低至0攝氏度。所以,白尾梢虹雉對巢穴的首要要求是向陽且能避雨。此外,巢穴還需隱蔽,不易被豹貓、黃喉貂等天敵發現或靠近。"王斌解釋說,在懸崖上尋找一塊平坦且符合筑巢條件的地方,難度極大。
與雄性色彩斑斕的羽毛不同,雌性白尾梢虹雉羽毛顏色單調,呈棕色,僅在喉部和尾羽處點綴著些許白色羽毛。繁殖季節,雄性白尾梢虹雉如同孔雀一般,會展開華麗的羽毛,吸引雌性的目光。雄性個體之間還會為爭奪交配權和領地而激烈爭斗。
王斌介紹,他們的觀察發現,海拔越高的雄性白尾梢虹雉往往更具優勢。他曾通過一只鳥的破損羽毛識別出一只大本營在山頂附近的雄鳥,并發現這只鳥在一天之內經歷了三場爭斗,且均大獲全勝。
此外,王斌還指出,雄性絢麗的羽毛也是它們保護妻兒的一種策略。
白尾梢虹雉通常每胎產3枚蛋,孵化期為28天,孵化成功率接近百分之百。孵化期間,雌性主要負責守護鳥蛋。為防止雛鳥凍死,雌鳥每隔兩天才會外出覓食、排泄,且每次外出時間不超過30分鐘。雄性則承擔警戒任務,以絢麗的羽毛吸引猛禽的注意力,為雌鳥和雛鳥提供保護。
雛鳥破殼后,便會隨母親一同離開巢穴覓食。然而,由于雛鳥飛行技能尚未成熟,這種本應棲息在樹上的鳥類,只能暫時在地面生活,這也讓它們面臨著巨大的生存風險。
"白尾梢虹雉生性膽小,我們希望能拍攝更多照片,深入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和行為模式。不過,在工作過程中,我們始終遵循不干擾它們正常生活的原則。"王斌補充道,"鑒于它們生活在國家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域,我認為保護它們的最佳方式是密切關注它們的動態。只要它們生活安穩,我們就應順應自然規律,避免過多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