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0月13日電(記者 李夢涵)10月12日至17日,為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由中國科技館與中國煤礦文工團聯合出品的原創沉浸式舞臺劇《華夏之光-文明的燭火》走進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舉行為期6天的公益演出。作為該劇2025年全國巡演的收官之站,演出將以"科學+藝術+文化"的融合形式,為西藏各族群眾呈現一場貫通古今、連接中西的科學文化盛宴,歡迎廣大觀眾預約觀演!
《華夏之光-文明的燭火》自2024年國慶首演以來,憑借獨特的敘事視角與沉浸式舞臺表現,廣受社會各界好評。劇目以北宋1054年"天關客星"觀測記錄與當代高能天文學中"標準燭光"——蟹狀星云的研究為主線,構建了一場跨越千年的科學對話。劇中,北宋科學家蘇頌、司天監官員楊惟德與當代"拉索"科研團隊展開精神聯動,生動展現了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卓越成就、當代科技的自立自強,以及科學精神的賡續傳承。
2025年,劇目在編創上全面升級,進一步突出科學家精神的代際傳遞。劇中現代部分聚焦以"拉索"團隊為代表的當代"追光者",展現他們從西藏羊八井到四川海子山,在青藏高原上建立起全球海拔最高、靈敏度最強的宇宙線觀測站的科研征程。團隊對蟹狀星云開展的突破性精確測量,不僅是科學探索的里程碑,也激勵公眾理解并支持國家科技強國戰略,點燃青少年崇尚科學、探索未知的熱情。
今年以來,《華夏之光-文明的燭火》巡演足跡遍及新疆與北京。7月建黨節期間,該劇在烏魯木齊連演六場,作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的獻禮之作,場場爆滿;9月全國科普月期間,又在中國科技館完成10場駐演,持續引發觀演熱潮,獲人民日報、央視等主流媒體多次報道。
西藏巡演不僅是一次藝術與科學的融合展示,更是新時代科學家精神走進高原、服務基層的生動實踐。通過推動優質科學文化資源向高原地區延伸,該劇將進一步助力雪域高原科學素質提升與民族團結進步,在文明傳承中點亮科學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