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0月16日電(記者 潘一僑) 當“一帶一路”的風掠過天山,一位 32 歲的哈薩克斯坦青年把故鄉的河流“裝進口袋”,只身奔赴萬里,只為赴一場“水利之約”。他叫達烏列特,32歲,哈薩克斯坦國立農業研究大學科研骨干,如今是中國農業大學水利系博士生。從阿拉木圖到北京,從伊犁河畔到巴丹吉林沙漠,他用腳步丈量中國治水奇跡,用代碼建模跨境河流的未來,更用青春寫下一段中哈水利的“雙向奔赴”。
初見:沙漠里的“人工海”
今年7月,達烏列特第二次踏上甘肅省,目睹了民樂縣的紅崖山水庫。黃沙無垠,碧波萬頃,這座建在巴丹吉林沙漠邊緣的人工水庫,通過引入黃河水,并完成水庫加高擴建,創造了“沙海蓄碧水,荒漠潤良田”的奇跡,保障了灌區60萬畝耕地灌溉和生態用水需求。
“中國政府為了給牧民好日子,在沙海里造了一片海!”達烏列特連用三個“amazing”表達震撼,“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中國水利的‘國家力量’。”
共研:把跨境河流“裝進”大數據
實驗室里,達烏列特打開筆記本電腦,一行行代碼躍動屏幕,這是他正在搭建的中哈跨境段霍爾果斯河“數字孿生流域”模型。冰川消融、降水波動、用水需求……所有變量被實時演算,只為回答一個問題:30年后,這條滋養兩國人民的母親河,還有多少水?
“衛星+云計算,讓跨國科研不再跑斷腿。”達烏列特說,如果模型成功,中哈兩國可提前預判旱情、聯合調度,把潛在矛盾化解在屏幕里。
攜手:從“各治各”到“共下一盤棋”
2025年9月,哈薩克斯坦水資源與灌溉部與中國電建簽署備忘錄,內容涵蓋水利工程現代化、灌溉系統重建及人才培養,幫助哈薩克斯坦改造 90% 老化渠系,撬動整個中亞的水資源結構性轉型。
達烏列特成為首批“種子學員”。據他介紹,自己的班級里目前有5名來自哈薩克斯坦的同學,大家都非常珍惜能夠來中國學習交流的機會。“來中國學水利,是我的幸運,更是我們國家的機遇。”達烏列特說,他要讓每一滴水的數據,都成為滋潤兩國的“青春禮物”。
未來:讓“水”與爭鋒變成“水”與共生
“也許20年后,人類會在火星建基地,水資源仍是第一課題。”這位愛做夢的博士相信,今天在中國學到的建模技術、治水理念,終將在哈薩克斯坦的草原、戈壁,甚至更遠的星球落地生花。而此刻,他最想做的,是把甘肅沙漠那抹“中國藍”帶回家鄉,讓哈薩克斯坦的人民也因水而興、因水更親。
從“各治各”到“共下一盤棋”,一段跨越山海的“水利情緣”才剛剛開始。正如達烏列特所言:“水利專家的任務,就是讓科學成果像水一樣,流到每一戶需要的人家門口。”
(編輯:劉世東 吳艷鵬 王成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