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農村勞動力從"出不了門"到"穩得住崗",從"掙零花錢"到"有穩定收入"。在寧夏同心縣,"五力齊發"正通過政策、精準、協作、技能、服務五個維度的務實舉措,構建起全鏈條就業服務體系。
今年以來,同心縣將穩就業納入黨委政府重要議事日程,針對脫貧戶、監測戶就業獎補申報流程繁瑣問題,推出"鞏固提升就業獎補與一次性交通補貼捆綁落實"政策:勞務收入超2萬元,系統自動核對跨縣區務工信息,兩項補貼"一次申報、同步發放"。
王團鎮脫貧戶馬如寶拿著剛到賬的3000元鞏固提升就業獎補和1200元一次性交通補貼,給同村務工鄉親算起了"便利賬":"以前申報補貼要跑好幾趟,現在政策捆到一起,資料交一次就完事了,省下的時間能多掙好幾百塊!"截至8月,已為9084戶家庭發放鞏固提升就業獎補2918.6萬元,為5966名務工人員發放一次性交通補貼507.54萬元,讓政策紅利快速直達群眾。
同心縣人社局將12個鄉鎮劃分為4個片區,通過班子成員分工排查,對比"全國防返貧監測系統"與"人社一體化系統"數據,修正脫貧勞動力就業信息并建立臺賬,通過發放宣傳彩頁、戶情明白卡等方式提高政策覆蓋率。同時聯合發改、工信等部門,摸排129家重大項目及園區企業用工需求,建立動態數據庫實時推送崗位。目前,縣內園區企業及重大項目已帶動1.65萬人就業,3000余座設施溫棚吸納1萬余人就近務工,幫扶車間、以工代賑項目分別解決2013人、900人就業——精準的數據對接,讓崗位與需求"無縫銜接"。
依托"村黨支部 + 勞務合作社 + 勞務經紀人 + 就業部門"模式,同心縣開通10條季節性就近就業專線,累計帶動2萬余人實現季節性就近就業。在拓展外部就業渠道上,縣領導帶隊赴青海、廣東、浙江等地"訪企拓崗",簽訂4份勞務協作協議,挖掘5000余個崗位,新建同心駐廣東惠州仲愷高新區、青海都蘭縣2家勞務工作站,累計"點對點"輸送3292人赴廣東、內蒙古等地務工。此外,做強"同心商貿代理服務""同心湯碗制作師"勞務品牌,在浙江義烏成立"同心商會",帶動1萬余名同心籍人員從事商貿代理;打造100余家"同心湯碗"主題婚宴餐廳,輻射8000余人就業,還出臺區外"同心湯碗體驗店"開設獎勵政策,進一步擴大品牌帶動效應。
為提升勞動力就業競爭力,同心縣圍繞挖掘機操作、家政服務、手工編織等市場急需工種,結合群眾意愿開展"理論 + 實操"培訓11期,覆蓋528人;印發《駕駛員培訓獎補政策措施》,吸引328人報名申請補貼,還為勞務經紀人、勞務專干開展2期專項培訓,發放技能提升補貼5.33萬元。在創業培育上,通過"同心全民創業城"開展創業培訓3期,培育349個創業實體,發放1.38億元創業擔保貸款,帶動1702人就業。
同心縣建成標準化零工市場和8家零工驛站,對接中行配置2臺就業智能終端,村民可自助查詢崗位信息;同時優化"互聯網 + 就業"服務,常態化舉辦線上線下招聘會26場,發布各類就業崗位1.3萬個。針對重點群體,同心縣招募133名社區工作者、207名"三支一扶"人員、487名事業單位實習生,發放生活補貼3126.7萬元;新開發公益性崗位708個,目前在崗4626人,發放補貼5142萬元,通過"1131"服務幫助120名困難人員就業。同時鼓勵新業態就業,完成131人電商培訓,目前全縣1300余人從事網絡直播、電商、外賣等工作。
"五力齊發"構建的全鏈條就業服務體系,是同心縣激活農村勞動力就業活力的關鍵舉措。從政策保障到精準服務,從協作拓展到技能提升,從全面兜底到溫暖護航,每一個環節都落在實處,讓農村勞動力在就業市場中更有底氣、更有方向、更有保障,真正實現了從"就業難"到"就業優"的轉變。
(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 攝影 蘇克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