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10月10日在社交媒體上再度拋出關稅言論,宣布美國將自11月1日起對所有中國進口商品征收100%的關稅。并稱將視中國的進一步行動而定是否更早實施加征關稅。
這令全球金融市場措手不及,當日華爾街及歐洲主要股市震蕩下跌,反映出投資者對全球兩大經濟體可能重陷貿易摩擦的嚴重擔憂。
僅僅48小時后,美國總統的態度似乎又有所緩和。周日,他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別擔心中國,一切都會好起來!……美國想幫助中國,而不是傷害中國!”
這一反轉再度凸顯出特朗普政府傾向將關稅作為處理國際事務的“通用工具”,其經貿政策充滿不確定性。
就在上月,特朗普曾呼吁北約和歐盟對中國及印度征收高達100%的關稅。但歐盟方面保持克制,顯示出歐洲無意復制美國的關稅政策。
分析人士認為,華盛頓的關稅脅迫正促使歐洲重新評估與美國的政策協同,因為一味迎合美國的保護主義立場,可能損害歐洲的經濟利益,并限制其戰略自主空間。
德國聯邦經濟發展與對外貿易協會董事會主席邁克爾·舒曼(Michael Schumann)表示:“歐洲的謹慎反應反映出日益增強的經濟現實主義。歐洲的許多產業,尤其是德國制造業,深度嵌入全球價值鏈,而中國是其中的關鍵一環。”
“德國企業一貫反對保護主義,無論來自國內還是國外。對歐洲而言,盲從華盛頓的要求將削弱自身利益。對話而非對抗,才是維護繁榮的根本。”
舒曼指出:“戰略自主已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正成為現實政策。這并非意味著與美國疏遠,而是基于歐洲自身利益行事。拒絕簡單追隨美國的做法雖有短期風險,但能帶來公信力、平衡性與政策的獨立性。”
他強調,歐洲正試圖以自身的產業與貿易邏輯制定政策,而非受制于政治陣營。
與美國不同,歐盟的關稅政策與制裁措施遵循不同的邏輯。而任何關稅政策出臺前,都需27個成員國協調一致,主要被用于應對“不公平競爭”。
最新的例子是歐盟委員會在10月7日公布的一份保護歐盟鋼鐵行業的提案,計劃大幅下調鋼鐵免關稅進口配額,并對配額外進口鋼鐵征收50%的關稅。
歐盟貿易委員馬羅什·謝夫喬維奇(Maros Sefcovic)表示:“歐盟貿易秉持公平、基于規則的競爭原則。這一措施將幫助歐洲鋼鐵行業在全球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實現公平競爭。我期待通過世貿組織框架,與主要貿易伙伴就此展開磋商與談判。”而該提案仍需歐盟成員國及歐洲議會審議,最早將于明年6月生效。
復旦大學中歐關系研究中心主任簡軍波指出,歐盟鋼鐵關稅措施反映了歐洲內部保護主義的上升,但這并不直接針對中國。
“歐洲經濟已受到特朗普此前關稅政策的沖擊,歐盟不會希望再與中國開啟新一輪關稅戰。”簡軍波說。
他指出,歐盟內部對華立場存在差異:“德國等與中國貿易密切的國家不愿看到中歐關系惡化;法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更加重視與中國的政治溝通。”
南歐和東歐國家,如西班牙、匈牙利和塞爾維亞,則將中國視為基礎設施和可再生能源項目的重要投資來源。
“這些不同的利益訴求,使布魯塞爾難以形成統一的強硬立場,也解釋了歐盟為何更傾向‘去風險化’而非‘脫鉤’”,簡軍波說。 “中歐經濟聯系如此緊密,‘脫鉤’幾乎不可能。”
目前,中國是歐盟的第二大貨物貿易伙伴,僅次于美國;歐盟也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僅次于東盟。歐盟委員會數據顯示,2024年中歐貨物貿易額達7320億歐元(約合8469億美元),歐盟貿易逆差為3058億歐元。
總部位于上海的Tidalwave Solution合伙人卡梅隆·約翰遜(Cameron Johnson)指出,歐洲國家希望妥善處理與中國的貿易摩擦,但“與美國不同,歐洲在對華關系中有更多利益需要維護”,包括歐洲企業準入中國市場以及吸引中資來歐洲投資。
他說:“加征關稅是非常痛苦的一種解決方案,而且往往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約翰遜在中國多個行業擁有超過20年管理經驗,他指出化工、汽車和制藥是歐洲企業在華投資最活躍的三大領域,中國企業為歐洲公司提供了大量中間產品與零部件。
據智庫榮鼎咨詢(Rhodium Group)數據,2024年中國對歐盟及英國直接投資達100億歐元,同比增長47%,歐洲吸引了中國在高收入經濟體投資總額的53.2%。
這一增長部分源于中美緊張局勢導致的資金轉向。自特朗普今年2月簽署行政令,限制中國在美國科技、關鍵基礎設施及能源領域投資后,這一趨勢在2025年一直延續。
約翰遜表示,美國希望歐洲在對華貿易中“堅守陣線”,尤其在半導體領域。但歐洲也在密切關注中美貿易談判進展。 “如果美國在技術限制上向中國作出讓步以換取回報,歐洲也可能采取類似做法,與中國實現對等安排。”他說。
盡管如此,歐盟仍面臨來自美國的巨大壓力。高睿匯能(Gerrha Global)咨詢公司總裁博克睿(Craig Burchell)指出,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國阻止荷蘭ASML公司向中國出售制造半導體的關鍵設備。
這位常駐布魯塞爾的國際法與政策專家表示:“歐盟尋求戰略自主是正確的,因為全球穩定需要三大支柱——歐盟、中國和美國——攜手合作,才能讓世界變得更好。”
但自今年1月特朗普重返白宮以來,以“美國優先”為核心的政策使得美歐關系日趨緊張。
中國歐洲學會副會長丁純指出,特朗普在俄烏沖突問題上的反復立場、提出“吞并格陵蘭”以及威脅將西班牙逐出北約的言辭,都動搖了美歐跨大西洋伙伴關系。
“特朗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運動在跨大西洋聯盟內部造成裂痕。”丁純說,“從貿易到安全,歐盟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對美國‘去風險化’。而在對華關系上,歐洲顯然不想成為華盛頓的‘棋子’。歐盟既不愿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也不希望被邊緣化。”
中歐美全球倡議(China-Europe-America Global Initiative)創始人高大偉(David Gosset)指出,中國正在推進經濟模式轉型,邁向高質量發展,這確實給歐洲帶來新的競爭。
他表示:“盡管挑戰重重,但雙方有巨大的合作潛力。中歐在多邊主義和氣候變化等領域有廣泛共識,這也為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歐盟與中國應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取得平衡,堅持戰略自主,聚焦務實合作。這不僅能深化雙邊關系,也有助于彌合不同經濟體與地區之間的裂痕,推動全球共同進步。”戈塞特說。
(中國日報歐洲分社記者 邢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