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上午,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攝制組走進北京市規劃展覽館,深入了解了首都北京的建設發展成就。
北京市規劃展覽館是展示北京悠久歷史、城市規劃以及未來城市發展藍圖的重要平臺。展覽館通過先進的科技手段和豐富的展示內容,生動呈現了北京的城市發展歷程和未來規劃,涵蓋城市戰略定位、空間布局、交通、綠化,以及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等多方面內容。
展館現有“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國首都——《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實施成果展(2021年版)”“邁向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首善之區——《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實施成果展”和國家無障礙環境展示館等常設展。此外,展館還設有北京市責任規劃師五周年工作匯報展、影見中軸——北京中軸線主題影像展等特色臨時展覽。
趙幸館長介紹,北京有872年的建都史,金朝天德五年(公元1153年)在遼南京城基礎上興建金中都,成為北京正式建都的開始,元明清先后建都于此。
考慮到北京在政治、經濟、文化、地理上均有一定的基礎,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都定于北平,即日起北平改名北京。從首都的戰略定位來看,北京作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定位從1953年第一版總體規劃就被確定下來,到2017版總體規劃形成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
此外,展館內陳列的“北京灣”銅雕、《北京老城1949》青銅浮雕、北京城市沙盤模型和北京中軸線模型等精美展品,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目光。其中,位于展館三層的北京城市沙盤,由302平方米的實體模型和1000平方米的正攝影像圖組成,全面、立體地展示了北京的城市布局及建筑景觀整體風貌。
展覽館內的“影見中軸——北京中軸線主題影像展”展有192幅圖像和2個原創視頻,融入了AI技術和藝術裝置。展廳中央是可供參觀者休息交流的“名城會客廳”,AI技術的加入使老照片動了起來,呈現出生動有趣的歷史場景。
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電視臺制片執行人Mukanova Ralida表示:“今天,我了解了北京城市發展和建筑史的整體脈絡。令人欣慰的是,北京人始終守護著自己的歷史。正如這些展品所呈現的那樣,我們得以見證北京城市面貌的演變歷程。眾所周知,不了解歷史就無法展望未來,這一切都在現代建筑中得到了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