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0月21日電(記者 趙磊)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獲悉,10月20日,中非衛星遙感應用合作中心2025年會議周在浙江德清開幕。來自非洲20個國家、國際組織、駐華使館及中方共建單位近140位代表齊聚一堂,共商中非衛星遙感合作發展大計。
衛星遙感技術被譽為洞察地球的"天眼",以其全域覆蓋、實時監測與精準分析的優勢,正成為推動可持續發展、提升治理能力的關鍵支撐。2021年,中國領導人在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上提出"建設中非衛星遙感應用合作中心"的重要倡議。在這一愿景的引領下,中非衛星遙感應用合作中心2023年7月在北京成立。兩年多來,中心始終秉持"開放、包容、合作、共贏"原則,持續推進數據共享、技術賦能與人才培養,將中國的衛星遙感技術與非洲的可持續發展需求精準對接,取得豐碩成果。
在數據共享方面,中心已與非洲16個國家政府部門及非洲資源測繪發展區域中心簽署合作備忘錄,建成14個自然資源衛星遙感云服務平臺節點,累計向非洲合作伙伴免費提供了超過7萬景高分辨率遙感影像,為非洲國家的發展規劃提供了有力的空間信息支撐。
在技術賦能方面,中心圍繞城市發展、土地利用變化、流域監測等領域,形成了一系列遙感產品、圖冊及軟件成果,未來將與非洲伙伴共同驗證并推廣更多應用。
在人才培養方面,中心舉辦了多場研討會、高級研修班及線上數據處理培訓,覆蓋非洲各國超過400人次,并與高校聯合培養了10余名非洲博士與碩士研究生。中非衛星遙感應用合作中心以數據共享夯實合作基礎,以技術賦能破解發展瓶頸,以人才培養激發內生動力,成為中非務實合作的生動典范。
2024年9月,中國領導人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上再次強調加強衛星遙感合作,相關內容列入《中非合作論壇——北京行動計劃(2025—2027)》。這充分體現了中非雙方對該領域合作的高度重視與堅定信心。今年正值中非合作論壇成立25周年,也是落實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成果的開局之年。本次會議周以"衛星遙感應用合作,賦能中非新未來"為主題,由自然資源部國際合作司指導,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聯合主辦,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知識與創新中心、德清縣人民政府支持。
開幕式上,自然資源部國際合作司副司長吳峻、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知識與創新中心主任李朋德,以及非洲合作伙伴代表、來自布隆迪、加納、塞內加爾相關機構的高級官員,盧旺達駐華使館參贊,德清縣政府領導先后致辭,一致肯定中非衛星遙感合作取得的積極成果。開幕式上還舉行了簽約儀式,中國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與布隆迪、科摩羅、加蓬相關機構簽署衛星遙感應用合作諒解備忘錄;舉行了數據產品贈送儀式,向津巴布韋、喀麥隆及聯合國糧農組織贈送高分辨率遙感影像與專題產品;頒發了優秀應用案例獎;來自中國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地球觀測組織的專家、官員做主旨報告,分別介紹中國陸地衛星與國際合作進展、中國海洋衛星及應用情況、中非衛星遙感應用中心賦能地球觀測成果。
本次會議周將持續至10月24日,期間將舉辦中非衛星遙感應用合作研討會、工作會議等多場專題活動,20個非洲國家、國際組織代表將介紹各自在衛星遙感應用、空間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總體情況、成功案例、經驗和需求等,進一步推動中非在地球觀測與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