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0月21日電 (記者 王科舉 李靜) 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與中國日報社聯合主辦的“與中國共成長”CEO對話會20日在上海舉行。與會嘉賓表示,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上海正以開放合作和包容創新,引領中國這一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邁向更高質量發展之路。
默克中國總裁何慕麒(Marc Horn)表示:“上海有非常開放的合作精神,這一點體現在很多方面,不止是商業層面。我們常說,‘要想不落后,就必須來上海’。”
他介紹,默克中國通過利用上海的創新能力、人才與制造業集聚優勢,強化全球業務布局,實現了“在中國,為全球”的發展戰略。目前,上海已成為該公司先進顯示材料的重要制造和研發中心。
經濟學家大衛·布萊爾(David Blair)指出:“在上海(企業)能夠保持較低的運營成本,同時與實體經濟緊密相連。這正是上海乃至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所在——強調將新技術與實際生產相結合。”
資生堂中國及全球旅游零售CEO梅津利信(Toshinobu Umetsu)表示,公司在上海設有兩個研發中心。“中國市場匯聚了見多識廣、富有前瞻性的消費者,為我們提供了深刻的市場洞察。”他說,“上海有良好生態系統的構建。我們正在加快與本地合作伙伴的合作,中國給了我們許多靈感。”
歐萊雅集團董事長讓·保羅·安鞏(Jean-Paul Agon)也通過書面回復表示,上海是歐萊雅在中國及北亞地區的“心臟”,在創新、運營、人才與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著戰略引擎作用。
7月份官方數據顯示,上海已集聚1042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605家外資研發中心,成為全球企業最具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之一,也是國際供應鏈管理的重要樞紐。
索迪斯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韓意莎(Isabelle Hannedouche)認為,上海政府與企業間建立的“信任環境”成為跨國公司在上海蓬勃發展的關鍵競爭優勢。
“上海提供了一個公平、平衡的生態體系,使企業能夠順利提供高標準服務,體現了城市的包容性。”她說,“這里匯聚了來自不同背景的人才,我們能夠吸引他們、留住他們,并為他們提供成長機會。”
據上海市有關數據,今年1月至8月,全市新設外商投資企業4223家,同比增長3.9%。
業內人士指出,上海以開放和創新為核心的政策實踐,有力反駁了所謂“中國趨向封閉”的某些不實論調。對于跨國企業高管而言,關注上海,不僅是觀察一座城市,更是洞察中國如何與世界深度互動。
10月20日至23日,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將審議《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為未來五年中國發展擘畫藍圖。
面對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中國將繼續在高水平對外開放和創新發展的道路上穩步前進。
瑞士賽德思集團董事長王雷(Rani Jarkas)表示:“中國政府正在構建一個獨特的國際化的(創新)生態體系,中國在全球投資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人工智能和電池技術等領域的創新,為其他國家提供了更多選擇。”
拜耳集團公共事務、科學、可持續發展及健康安全執行副總裁馬蒂亞斯·伯寧格(Matthias Berninger)也在書面回復中指出:“過去是‘在中國,為中國’,如今是‘在中國,為世界’。”
與會嘉賓還高度評價了去年由上海市政府推出的一站式、多語種、國際化服務平臺——上海國際服務門戶(International Services Shanghai),該平臺涵蓋政策解讀、新聞資訊和實用信息等內容,為在滬外籍人員提供有關商務、就業、旅游、教育和購物等方面的便利服務。
“與中國共成長”CEO圓桌對話會是中國日報社旗艦活動之一,于2022年創辦,邀請知名企業高管和經濟學家用中英文雙語表達,積極展望中國經濟前景,為跨國公司高管和中外意見領袖搭建了理性、開放、務實的對話平臺,推動其就中國經濟和商業趨勢交換思想和探索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