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1 日至 22 日,“文物承古韻?少年續新聲 ——2025 寧夏銀川市‘行走的思政課’文化志愿服務系列活動”先后落地寧夏永寧縣新銀學校、閩寧第二中學。
兩場活動共吸引 700 名學生參與,通過文物知識講授、普法互動、非遺手工實踐等沉浸式環節,將千年文物的歷史厚重與閩寧協作的時代精神相融合,打造“歷史 + 現實”的思政教育新場景。
活動均以文物為核心載體,構建起“認知 - 實踐 - 傳承”的完整育人鏈條。在文物知識講授環節,銀川市文物管理處專業老師系統解讀銀川玉皇閣、鼓樓的歷史背景 —— 從烽火歲月里傳遞不屈信號的鼓樓鐘聲,到見證先輩守家衛國的玉皇閣飛檐,再到兩座建筑的獨特形制與文化價值,讓學生讀懂文物背后的“活檔案”意義。
普法互動環節則聚焦文物保護實踐,志愿者向學生發放《文物保護法》冊本、宣傳海報及革命文物保護倡議書。主持人結合鼓樓墻體保護、玉皇閣飛檐修繕的真實案例,詳解“不得刻畫古建筑”等法律條款,并開展“文物保護小衛士”答題活動,答對者獲贈鼓樓、玉皇閣定制書簽與文創,將法律意識融入趣味互動。
最受學生歡迎的“手作文物副本”工坊環節,設置拓印傳習、微縮復刻兩大分區。拓印區提供鼓樓、玉皇閣模板,學生親手體驗非遺拓印技藝;微縮復刻區里,非遺老師現場指導用剪紙、面塑泥制作古建筑模型,作品標注制作者姓名后相互展示。
此次“行走的思政課”系列活動,既是銀川市文物管理處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創新思政教育形式的實踐,也是傳承閩寧精神、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舉措。通過讓學生“觸摸”文物、體悟協作,不僅筑牢了文化保護的少年根基,更讓抗戰精神、閩寧精神融入青春成長。(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