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中國—歐盟電影節近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圓滿落幕。本屆電影節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和法國巴黎舉辦多場展映與交流活動,來自中國和歐洲多國的電影人、文化機構代表、學者與觀眾齊聚一堂,在光影交織中共同展開一場跨越語言與文化的對話。
適逢中歐建交50周年,本屆電影節由中國—歐盟電影節組委會主辦,中國傳媒大學、中國外文局歐非傳播中心、歐洲時報文化傳媒集團聯合主辦。本屆電影節以“通過影像彼此看見”為主題,旨在以電影為橋梁,促進中歐文化交流與民心相通。
10月17日晚,開幕式在布魯塞爾阿文圖爾影院舉行。中國—歐盟電影節秘書長袁夢倩在致辭中指出,電影節不僅是展示藝術的平臺,更是一場由影像發起的文化交流。“通過電影,我們得以彼此看見——看見差異,也看見相似;看見生活的細節,也看見人性的共通。”
法國導演吉爾·湯姆遜在發言中表示,電影讓人們從不同角度重新認識彼此,“影像不僅是講述故事的方式,更是一種理解世界的語言”。歐洲電影院聯盟首席執行官勞拉·烏爾加特認為,中歐電影人的合作為歐洲電影界帶來了新的氣象,“這樣的電影節讓觀眾看到多元的創作,也讓歐洲觀眾更深入地了解中國”。
作為開幕影片,中國導演喬美執導的《喬治婭》以細膩的影像語言講述一位中比混血女孩的成長故事,在現實敘事中融入詩意表達,展現家庭、文化與身份認同的交織,獲得觀眾熱烈掌聲。
10月18日,電影節“遇見中國”國際傳播單元活動在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舉辦。活動包括頒獎典禮、主題對話與優秀作品展映。現場頒發了“中歐光影獎”“中歐光影傳播獎”和“中歐人文交流貢獻獎”,表彰在青年創作、國際傳播與文化交流中表現突出的機構與個人。新華社音頻部、新華社歐洲總分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鳳凰衛視、中國日報、中國傳媒大學等單位和創作者分獲獎項,體現了中歐電影與文化交流的廣泛參與與深入合作。
其中中國日報與中國傳媒大學共同創作的短片《幸會中國:西溪濕地》獲得國際傳播單元獎項,主辦方鼓勵創作者們再接再厲,做出更有影響力的作品。
活動展映了由“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主辦的第二屆國際傳播“絲路獎”提名獎作品《點亮阿里——一名工程師的日記》,以及電影節國際傳播單元“遇見中國”單元獲獎作品《中國熱·潮再起》《我在中國做地質》《幸會中國:西溪濕地》《相當港中深》《泉州放得下》等。以真實細膩的影像呈現當代中國的社會圖景與人文溫度。法國導演吉爾·湯姆遜、德國視覺藝術家托馬斯·庫切拉、 “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秘書處代表吳建英等嘉賓圍繞“通過影像彼此看見”主題展開對話。庫切拉認為,影像能夠讓觀眾跨越語言的界限,“在鏡頭的世界里,沒有國界,只有情感”;吳建英表示,創作者以真誠的視角展現一個開放、立體的中國,為歐洲觀眾提供理解當代中國的窗口。
10月22日,電影節“遇見青年”影像交流活動在布魯塞爾自由大學與比利時皇家戲劇、電影與聲音學院舉辦。活動聚焦“影像、翻譯與創作”,展映青年短片,并向參與字幕與合作項目的學生代表頒發紀念證書。與會師生圍繞敘事結構、動畫創作與跨語種傳播展開研討,認為高校間的常態化合作有助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青年創作者。
10月25日,“遇見中國”國際傳播單元法國活動在巴黎歐洲時報文化中心舉辦。歐洲時報文化傳媒集團總裁鐘誠、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副學部長胡芳出席并致辭。法國編劇娜斯塔霞·普拉戴爾、法國24電視臺記者彼得·奧布萊恩參與主題對話。普拉戴爾認為,具體的人物與情境最容易激發共情;奧布萊恩指出,在影像創作中通過加強敘事張力和節奏,可以幫助歐洲觀眾更自然地理解和欣賞來自中國的影像故事。
活動展映了多部以中國為主題的影像作品,受到法國觀眾的關注與好評。從事人文研究的優素福·布希巴表示,《幸會中國:西溪濕地》中“將濕地比喻為人的腎”的表達令人印象深刻,他感受到了中國在生態保護方面的理念與進步;學習土木工程的法杜瓦·哈法夫認為,《點亮阿里——一名工程師的日記》展現了中國工程師與建設者的堅韌與奉獻,讓他深受觸動。現場交流氣氛熱烈,觀眾紛紛表示,希望通過更多影像了解中國社會的多樣面貌與發展故事。
自2015年創辦以來,中國—歐盟電影節已成為中歐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通過電影這一世界語言,中歐電影人不斷深化合作、拓展共識,在交流互鑒中相互欣賞、共同成長。本屆電影節的成功舉辦,再次展現了電影藝術的創造力與開放精神,為中歐觀眾提供了一個通過光影理解彼此、欣賞彼此的鮮活窗口。
(中國日報歐盟分社記者 張周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