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0月28日(記者 鄒碩)近日,"人民至上 同心慧治"AI+社會治理生態體系建設成果發布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本次發布會由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院、國家治理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創新平臺、信息學院、高瓴人工智能學院聯合主辦,系統展示了學校構建人工智能+社會治理生態體系的建設規劃,發布億心通·社區書記智能體成果,標志著AI賦能社會治理進入新階段。校內相關學院、平臺負責人,以及來自全國產、學、研各界的專家學者、政府部門代表、基層社區工作者齊聚一堂,共話人工智能+治理新方案,共繪社會治理人機共生新圖景,共創基層治理多元共治新格局。
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學部委員、社會政法學部主任、國家一級教授李培林,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朱信凱,國務院法制辦公室信息中心原主任孔祥清,民政部信息中心黨委副書記、副主任王興玲,國家信息中心公共技術服務部副主任張立峰,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督學專家丁元竹,全國社會工作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副院長梁玉成出席發布會。中國人民大學國家治理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創新平臺主任、交叉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數學學院教授龔新奇主持。
朱信凱在致辭中表示,人工智能是賦能社會治理的利器,建設"AI+社會治理生態體系"是順應時代大勢、服務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此次發布的"億心通",是國內高校自主研發的首個深度融合大模型與基層治理實踐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真正實現了以"智能"提"質量",以"智慧"惠"人民",以"治理"促"發展"。希望各位以此次發布會為契機,深刻領悟"AI+社會治理生態體系建設"的政治邏輯、加快構建"AI+社會治理生態體系建設"的理論體系、牢牢把握"AI+社會治理生態體系建設"的實踐導向。中國人民大學愿與各界攜手將"億心通"等智能治理產品打造成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國之重器",并為全球智慧治理貢獻中國方案與中國智慧。
與會嘉賓共同觀看了"億心通·社區書記智能體"專題短片,李培林、朱信凱、孔祥清、王興玲、張立峰共同啟動成果發布儀式。
"億心通"社區書記智能體,取"億萬人民心心相通、共建慧治"之意。與通用大模型不同,該系統秉持"以人民為中心、向人民學習"的核心定位,其訓練數據源于研發團隊深入基層的實地調研,整合了100余名師生扎根百姓生活開展田野調查積累的數千萬字一手資料,整理的5萬余條民生領域政策法規,篩選的100余部社會工作專業教材和200余篇社工干預論文,以及收集撰寫的數百個鮮活治理案例。針對基層治理難題,"億心通"的獨有優勢包括提供政策和學理指導、真實案例支撐、個性化方案制定、現場情境模擬等功能,通過高效率、人性化的溝通交流,助力各級黨委部門、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基層自治組織等社會治理主體實時解決問題,提出有效方案。
成果介紹環節由中國人民大學高瓴人工智能學院執行院長文繼榮主持。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院副院長富曉星介紹"億心通"的設計理念和功能架構。她表示,"億心通"具備政策解讀、理論指導、態勢研判、治理舉措、實踐技巧、案例借鑒、風險預警等核心功能,針對基層治理問題,力求做到專業深度、案例深度、技術精度和現場溫度。億心通的訓練數據是參與研發的100余名師生將心比心、實地調研來的真實案例,是真正向人民學習的人工智能成果。最重要的是,億心通還可以根據基層治理痛點難點提出個性化解決方案,實現從被動響應到主動發現的模式變革。
煙臺市芝罘區毓璜頂街道大海陽社區書記冷曉燕作為全國首個"億心通"體驗者分享了使用感受。她表示,"億心通"能夠精準匹配相關政策法規并提供清晰解讀,并展示其他社區的優秀實踐案例,為基層工作者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借鑒,真正實現社區工作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與智能雙輪驅動",效率大幅提升。
北京市石景山區八角街道地鐵家園社區書記王君表示,基層治理常遇政策堵點、群眾難點、解決痛點,"億心通"能當"指導員"解讀政策、做"資料員"提供案例、充"參謀員"制定方案,讓社區工作者騰出更多時間服務居民。她感謝中國人民大學將人工智能技術"接地氣",期待未來能與研發團隊深化溝通,推動系統優化適配、做細功能、做實聯動,以科技助力社區治理邁入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