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中國日報社共同主辦的“全球戰略對話(2025)”智庫論壇在北京召開。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高翔,中國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曲瑩璞,吉爾吉斯斯坦前總理卓奧瑪爾特·奧托爾巴耶夫,歐盟亞洲中心主席、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埃里克·索爾海姆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來自中國、俄羅斯、美國、英國、法國、丹麥、挪威等國家的100余位專家學者圍繞“聯合國成立80周年與全球治理新格局”這一主題展開討論。
高翔表示,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全球治理走到新的十字路口。習近平主席站在人類前途命運的高度,高瞻遠矚地提出全球治理倡議,為解答時代命題亮明中國方案。剛剛閉幕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對未來5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頂層設計和戰略擘畫。中國將一如既往地走和平發展道路,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希望各方秉持多邊主義精神、奉行互利共贏理念、堅持“美美與共”原則,持續推進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多元共生的共同現代化,進一步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攜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創造人類社會更加美好的未來。
曲瑩璞表示,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聯合國所承載的初心與使命,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考驗。習近平主席相繼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和全球治理倡議,回應了時代的迫切需求,順應各國人民的普遍愿望。希望各方加強全球治理,助力建設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堅持發展為先,促進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夯實和平根基,筑牢同球共濟的安全防線;深化文明互鑒,創造美美與共的人類未來。中國日報社將繼續與全球媒體和智庫攜手,深入闡釋“四大全球倡議”,為增進理解、促進合作、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大的力量。
卓奧瑪爾特·奧托爾巴耶夫表示,80年前,聯合國在戰爭廢墟上誕生,反映了人們重構國際秩序、追求和平發展的愿望。80年來,隨著成員國數量不斷增加,聯合國肩負的使命更加艱巨,面臨的挑戰也日益嚴峻。全球治理倡議展現了中國對聯合國的堅定支持,反映了國際社會的共同心聲,得到了廣泛響應。全球治理改革應秉持“完善而非替代”的原則,積極踐行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所倡導的公平、合作精神并持續發揮聯合國的作用。
埃里克·索爾海姆認為,盡管時代局勢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對于當今國際社會而言,聯合國依舊不可或缺、無可替代。未來的世界必將是一個多極化的世界,我們需要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合力推動以法治為基礎、以人本為方向的全球治理,攜手應對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疫情等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和全球性問題。
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主題研討環節,埃里克·索爾海姆,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蔡中曾中國中心高級研究員董云裳(Susan Thornton),英國倫敦國王學院中國研究所主任凱瑞·布朗,中國國際法學會會長、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黃進作交流發言。嘉賓們認為,當前國際秩序正面臨深刻轉型,多極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現實。舊秩序雖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其提供的穩定框架仍具價值。新共識的構建應避免走向兩極對抗,必須超越地緣戰略競爭和“本國優先”的思維,強化多邊機制與國際法治,共同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推動形成一個更加平等、有序的世界,需要的是開放包容的合作,而非陣營分化的對抗。
在“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主題研討環節,法國亞洲中心名譽主席迪蒙柳,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云山領軍學者、丹麥奧爾堡大學客座教授李形,俄羅斯高等經濟學院世界經濟研究部主任、氣候變化經濟學實驗室主任伊戈爾·馬卡洛夫,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余永定作交流發言。嘉賓們認為,經濟全球化正遭遇逆流,表現為全球產業鏈重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多邊機構“癱瘓”。面對這一局面,國際社會應摒棄單一國家主導的舊思維,推動建立多元、包容的全球經濟治理架構,攜手推動全球化向更加普惠、包容的方向轉型。不能因風險而完全轉向“脫鉤”,而應尋求在區域合作與全球開放之間建立新的平衡。中國為維護真正的多邊主義、促進綠色轉型和探索新的發展范式提供了重要動力。
中國日報社副社長朱寶霞出席論壇。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廖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張宇燕等分別主持論壇相關環節。
本次活動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全球戰略智庫和中國日報社中國觀察智庫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