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0月29日電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中國研究所主任凱瑞·布朗在“全球戰略對話(2025)”智庫論壇上表示,過去一年世界經歷了顯著變化,當前全球正處于根本性轉型階段,亟須構建新型國際合作與協作模式。
布朗指出,當前國際社會已在認知上取得了積極進展,普遍認同全球變暖、人工智能、核擴散及公共衛生等為重大共同挑戰,并意識到需通過國際合作予以應對。關鍵在于,現有全球秩序能否凝聚必要合力,以支持有效行動。
他認為,誕生于二戰結束時的聯合國及相應全球秩序,在八十年后的今天已難以匹配現實。近期調查顯示,西方社會普遍持悲觀態度,但若對全球南方國家在減貧與人類發展方面取得的巨大進步加以關注,則應對未來抱持更樂觀態度。
布朗援引多項積極數據佐證這一觀點:中國于2021年宣布首次整體消除絕對貧困;全球整體財富水平創下歷史新高。此外,根據世界經濟論壇2023年報告,全球人均預期壽命已從1950年的46.5歲大幅提升至2022年的71.7歲,并預計2050年達到77.3歲。新生兒健康指標也在持續改善,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數據顯示,2015至2024年間,近10億人獲得了安全飲用水資源。
在環境領域,布朗特別強調了中國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的突破:2020年至2024年,風能與太陽能發電在電力結構中的占比幾乎翻倍。中國成為全球首個太陽能裝機容量突破1000吉瓦的國家。2025年上半年,中國的可再生能源已足以滿足同期電力需求的增長,并推動了化石燃料發電量的減少。
布朗強調,在地緣政治沖突持續的背景下,不應忽視合作仍是國際關系的主流。他指出,聯合國與全球治理體系需要改革,未來的全球秩序很可能呈現更加多元的形態。面對各國在價值觀、政治制度與世界觀方面的深刻差異,國際體系須增強包容性,并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我們需要務實,而非教條;需要更多想法,而非僵化的意識形態,”布朗表示。他注意到全球秩序已出現分化趨勢,如“四方安全對話”、澳英美聯盟協議及“印太”戰略等地緣戰略構想的興起。而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始終在倡導多邊主義,并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及上海合作組織等機制發揮建設性的領導作用。
布朗最后強調,國際社會應當為不同形態的秩序留出空間,構建能夠容納理念與價值觀各異的國家共存、并能務實應對共同挑戰的機制。作為國際對話與行動最重要的平臺,在當今復雜動蕩的全球形勢下,聯合國應通過改革完善正式的合作、協作與對話機制。
10月2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中國日報社共同主辦的“全球戰略對話(2025)”智庫論壇在北京召開。本次活動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全球戰略智庫和中國日報社中國觀察智庫承辦。來自中國、俄羅斯、美國、英國、法國、丹麥、挪威等國家的100余位專家學者圍繞“聯合國成立80周年與全球治理新格局”這一主題展開討論。
(編譯:馬芮 審校:高琳琳 韓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