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0月29日電 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蔡中曾中國中??級研究員董云裳(Susan Thornton)在“全球戰略對話(2025)”智庫論壇上,就全球秩序演變發表了見解。她認為,二戰后建立的全球秩序雖不完善,但相較于之前的動蕩時期,確實促進了世界穩定與全球繁榮。
董云裳指出,該秩序帶來了一些常被忽略的積極成果,如非殖民化進程的推進、多邊機構的興起、應對跨境挑戰的國際規則逐漸形成。她特別提到,該秩序的一大特點是大國曾展現出承擔全球公共產品供給的意愿,并且規模前所未有,例如通過聯合國等多邊機制開展合作。然而,當前一些國家承擔全球公共產品成本的意愿正在減弱,這些公共產品涵蓋國際標準、公共衛生、糧食援助和難民救助等多個領域。
她分析認為,推動既有秩序變革的力量,既源于對更高平等與公平的期待,也出于對潛在不確定性的擔憂。當今世界高度互聯,現代武器的破壞力也遠超以往,使得全球秩序轉型不僅關乎國際格局,更與人類的共同命運息息相關。零和思維可能損害已有成果,甚至引發資源浪費、環境退化與更大規模的沖突。
為避免這一局面,董云裳呼吁國際社會就全球秩序凝聚新共識,反對世界走向分裂與對立,否則將嚴重阻礙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針對全球碎片化與經濟“自給自足”趨勢,她警告這可能使各國普遍陷入更加貧困的境地,實為“雙輸”之舉。
在董云裳看來,構建穩定、健康的全球秩序的關鍵在于提升其開放性與公平性,而這有賴于全球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商業模式的不斷創新。此外,長遠發展仍取決于對人力資本與教育的投入。當前,許多國家無論經濟發展水平如何,普遍存在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的問題,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相關領域的援助也在減少。要邁向更穩定、更平等的全球秩序,具備較強能力與責任意識的國家應率先加大各領域投入,并推動其他政府共同行動。
她最后強調,國際社會亟須加強對全球公共產品的貢獻,這既需要各國內部的結構性改革,也取決于國家間平等關系的深化。她指出,全球化進程不可逆轉,也不應停滯,而應持續推進。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肩負共同責任,需通過強化全球公共產品供給來維護世界秩序的穩定發展,共同應對21世紀的新挑戰。
10月2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中國日報社共同主辦的“全球戰略對話(2025)”智庫論壇在北京召開。本次活動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全球戰略智庫和中國日報社中國觀察智庫承辦。來自中國、俄羅斯、美國、英國、法國、丹麥、挪威等國家的100余位專家學者圍繞“聯合國成立80周年與全球治理新格局”這一主題展開討論。
(編譯:馬芮 審校:高琳琳 韓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