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由北京市朝陽區醫學會主辦、北京京城皮膚醫院承辦的2025北京免疫相關性皮膚病進展研討會召開。本次會議吸引了近300名醫師現場參與。
北京市朝陽區衛健委副主任周世凱,朝陽區醫學會副秘書長王吉英蒞臨現場,中國醫師協會皮膚科醫師分會首任會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鄭志忠教授通過視頻方式參與,京城皮膚醫院集團及北京京城皮膚醫院相關領導、專家共同出席開幕式。
北京醫師協會皮膚科醫師分會副會長、北京朝陽醫院原皮膚科主任、北京京城皮膚醫院副院長何焱玲教授在開幕式中強調,免疫相關性皮膚病診療研究與患者健康息息相關,本次研討會的核心目標是搭建深度學術交流橋梁,助力全國皮膚科醫師共享前沿成果,最終推動該領域診療技術持續升級。
(開幕式致辭嘉賓)
16位專家獻智:直擊診療痛點,破解臨床難題
本次研討會邀請16位全國知名專家及臨床醫生,圍繞免疫相關性皮膚病、皮膚腫瘤與皮膚外科、感染性皮膚病三大核心領域分享前沿進展,內容直指臨床診療中的關鍵痛點,為參會者提供實用解決方案。
中國免疫學會皮膚科分會常委、北京友誼醫院李鄰峰教授《特應性皮炎診療熱點問題解析》結合看病過程中常遇到的問題指出AD存在誤診可能,即便符合標準也不一定,強調要注意與疥瘡、皮膚癬菌病、淋巴瘤等鑒別診斷。
北京大學百人計劃特聘研究員、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鄭瑞茂教授《神經免疫與代謝調控機理與臨床研究進展》,以穩態失衡、互作失衡作為疾病機理研究的新切入點,系統展示了神經免疫方面研究已有的技術與最新的研究成果,并重點介紹了代謝及神經免疫調節機制對健康和皮膚疾病影響的最新進展。
何焱玲教授《銀屑病關節炎的早期篩查及診療進展》指出,診斷困難是PsA診斷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掌握診斷方法,聯合影像學組成MDT團隊,并強調早期干預和達標治療對改善患者預后的重要性。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性病科副主任王明悅教授在《低劑量利妥昔單抗治療天皰瘡的療效與安全性》中,通過臨床數據對比,提出500mg單次劑量在療效相當的前提下,能降低治療費用和潛在風險,可能是更優選擇。
北京醫師協會皮膚科分會會長、北京協和醫院皮膚科主任晉紅中教授《大皰性類天皰瘡的診治進展》分享了診斷、評估(如BSA快速評估)與綜合治療策略,外用糖皮質激素是輕中度患者的一線方案。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皮膚病醫院黨委委員、公共衛生與健康管理學院院長劉紅教授通過《一組臨床易誤診的病例分享》,從感染與非感染、良性與惡性等角度剖析典型病例,深入解析疾病病因與性質。
專題研討+分論壇:覆蓋多領域
在學術專題會上,北京京城皮膚醫院宿斌博士就《破局創新—重塑成人重度斑禿治療中國新方案》重點介紹了JAK-STAT途徑在斑禿發病中的核心作用及高選擇性JAK1抑制劑的應用前景。北京朝陽醫院佟春光教授則詳細闡述了銀屑病“疾病修飾”這一未來治療目標,并探討了古塞奇尤單抗在助力中國患者實現該目標中的潛力。
下午的會議分為“皮膚免疫與感染”及“皮膚腫瘤與皮膚外科”兩個專題。吉林大學第一醫院李珊山教授的《白癜風的長程管理》、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病醫院顧恒教授的《特應性皮炎的物理治療》、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段昕所教授的《發疹型藥疹的鑒別診斷》以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李厚敏教授線上分享的《真菌感染性皮膚病研究進展—耐藥的出現與抗真菌新藥的研發》等報告,為相關疾病的診治提供了新思路與新方法。
在皮膚腫瘤與外科專題,北京積水潭醫院劉巍峰教授、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徐學剛教授、航天中心醫院彭洋副主任醫師分別就惡性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療進展、I型神經纖維瘤病的診療進展、高危型基底細胞癌的綜合治療分享了前沿進展與臨床觀察成果。北京京城皮膚醫院林開金醫生《環鉆聯合LCR治療瘢痕疙瘩臨床觀察》分享了北京京城皮膚醫院應用環鉆術聯合LCR成功治療瘢痕疙瘩的病例,展現出聯合療法在療效與美觀平衡方面的優勢。
本次研討會的舉辦,為全國皮膚科醫師搭建了高質量學術交流平臺,不僅實現前沿成果與臨床經驗的高效傳遞,更推動北京乃至全國免疫相關性皮膚病診療水平提升。參會醫師普遍表示,會議內容貼近臨床需求,有效拓寬了診療思路與研究視野。(張夢凡)
以上內容為推廣信息,所涉及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消費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