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0月31日電(記者 李夢涵)10月28日下午,由國際數字地球學會主辦的數字地球支撐可持續發展論壇(以下簡稱論壇)在京召開。論壇于2025年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2025 WSTDF)期間舉辦,聚焦全球數字化轉型的強勁需求,面向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地球科學交叉的前沿領域,旨在以數字地球技術發展為引擎,消融數據與技術壁壘,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進程。
論壇吸引了來自19個國家的科研機構和高校學者代表以及聯合國相關機構和國際組織專家共約70人參會交流。各方代表圍繞數字地球相關領域的科技發展態勢,及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充分展開交流與研討,達成了《數字地球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倡議》共識。
論壇開幕式上,國際數字地球學會主席Richard Simpson博士,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以下簡稱SDG中心)主任、國際數字地球學會名譽主席郭華東院士,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主席Lena Halounová教授,非洲環境遙感協會主席Kamal Labbassi教授致歡迎辭。國際數字地球學會副主席王長林研究員主持開幕式。
Richard Simpson博士在致辭中指出,數字地球并非單一平臺,而是一個由信息物理系統構成的聯合型基礎設施,其核心在于通過融合感知、模擬與協同等實現對地球系統的整體性認知。這一愿景有望通過數字地球體系框架得到實現,該框架涵蓋若干個相互關聯的細分系統,包括基礎系統、嵌入式基礎設施和以人為本的系統等三大層級,其下還設有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聯的主題框架,以評估和報告目標落實進展。
論壇上,郭華東院士、日本中部大學中部高等學術研究所所長Hiromichi Fukui教授、聯合國開放地理信息系統倡議前主席Maria Antonia Brovelli教授、美國南加州大學空間科學研究所創始所長John Wilson教授,以及聯合國全球地理空間信息管理專家委員會私營部門網絡董事Nadine Alameh博士等受邀作主旨報告。報告緊密圍繞核心議題展開,深入探討了數字地球技術,特別是地理人工智能、地球大數據和地理空間工具等技術在彌合可持續發展目標差距方面具有的巨大潛力。
在題為"數字技術助力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主旨報告中,郭華東院士詳盡闡述了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進程的數字科技系列平臺及成果,其中包括如SDGSAT-1衛星及其開放研究計劃,以及最新推出的一套由SDG中心主導的、基于超過5PB數據資源、專門面向可持續發展的"靈息·可持續發展目標大模型"人工智能系統。郭院士還介紹了在2025年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開幕式上正式面向全球發布的《全球尺度可持續發展科學監測報告(2025)——地球大數據視角下的十年進展》。該報告系統回顧了過去十年間,數字技術在突破傳統數據限制、利用地球大數據實現可對比監測成果方面的重要進展。他指出,目前由SDG中心牽頭發起并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的"數字可持續發展國際大科學計劃(DSP)"已得到來自32個國家的63家機構參與支持,并將繼續在構建2030年后全球可持續發展愿景中發揮引領作用。
在題為"面向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數字地球技術——邁向數字地球的社會化應用"的主旨報告中,Hiromichi Fukui教授回顧了數字地球研究的最新進展及其為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等全球議題所帶來的變革作用。他重點介紹了數字地球工具如何通過"地表覆蓋突破(LCB)計劃"推動可持續發展進程。他指出,LCB團隊正利用人工智能基礎模型和高質量訓練數據,通過在區域生態系統背景下對像元級分類進行情境化分析,改進年度衛星自然地表覆蓋制圖。該項目通過快速生成基于生態分區的高質量數據集,不僅顯著降低了成本,還加速了實現全球"30×30"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的進程。他在報告中重申,"我們需要一個相互協作的世界",引發了與會者的廣泛共鳴。
專題研討環節,國際數字地球學會主席Richard Simpson博士、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主席Lena Halounová教授、非洲環境遙感協會主席Kamal Labbassi教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技術促進機制10人組成員Felix Xavier Estico先生、荷蘭皇家氣象研究所Gerrit de Leeuw教授、德國赫爾蒂行政學院數字治理中心Thorsten Jelinek博士、加納能源與自然資源大學國際交流處主任Amos Tiereyangn Kabo-Bah博士等多位國際知名專家圍繞數字地球技術創新應用與科學治理的關鍵原則,特別是在加速推進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方面的獨特地位和重要作用進行了分析與探討。專家們充分研討了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如何通過更完善的數據基礎設施,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13(氣候行動)、目標11(可持續城市和社區)以及目標16(和平、正義與強大機構)的落實與轉型。同時,他們呼吁建立全球協作、共享的數字治理、倫理與公平框架,以多元化的方式應對風險。專家們多次強調非洲國家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的獨特潛力,并呼吁在更廣泛的國際框架和政府合作機制下,強化高層指導與伙伴關系,推動可持續發展進程。研討由聯合國全球地理空間信息管理專家委員會學術網絡主席李松年教授主持。
論壇上,正式發布了《數字地球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倡議》(以下簡稱《倡議》)。《倡議》重申了數字地球各界同仁的共同承諾,致力于將數據與知識轉化為具有科學依據、開放透明且符合倫理的決策支持體系,助力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倡議》指出,"可持續發展目標并非靜態指標,而是氣候、水、能源、自然與社會之間的動態關系。"在這一背景下,覆蓋多領域交叉學科的數字地球技術顯得尤為重要。在國際數字地球學會提出的"數字地球作為戰略智能與決策平臺"的發展框架指導下,《倡議》承諾將在重點可持續發展目標領域建立戰略智能與決策平臺試點,同時確保倫理治理和開放、透明。《倡議》將作為國際數字地球學會在全球范圍內的發展指引,開放合作,重點突破,助力提升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的監測與評估能力,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進程提供解決方案和重要支撐。
數字地球支撐可持續發展論壇作為2025年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十個平行論壇之一,與主論壇"人工智能促進科技與發展(AI4SD)"主題高度契合,為下一階段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貢獻了地理空間領域的數字解決方案。
自2019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發起主辦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以來,該論壇已成為全球科技領域的標志性盛會。今年,論壇迎來了來自政府、學術界、教育界和產業界的近800名代表。此外,本次數字地球支撐可持續發展論壇也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2025年"開放合作月"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前,全球260家科技共同體聯合發布了"開放、信任、合作倡議",為應對人類發展面臨的共性挑戰探索了新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