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0月30日,"宜昌對話·中國電影經濟新浪潮"在2024-2025年度中國電影大數據暨電影頻道M榜榮譽之夜活動期間舉行。一場關于電影與經濟的智慧碰撞,在長江之畔拉開序幕。
來自電影、經濟、科技、文旅領域的代表和專家學者齊聚宜昌,聚焦AI重塑電影工業新范式、光影賦能城市經濟新藍圖兩大維度,為中國電影在技術變革與經濟發展交匯點中探索新路徑、凝聚新共識。
經濟學家馬光遠指出,中國正進入個性化消費的騰飛周期,中國電影消費的市場潛力巨大。她強調,中國電影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要圍繞"十五五"規劃展開:抓住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機遇;做深做長電影產業鏈;打造中國電影獨有IP,擁抱AI,重塑電影產業競爭力;樹立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文化故事。
、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支菲娜則提出,一部"好看、好玩、好潮"的電影,應融入市井煙火、悅己體驗、詩與遠方、精神追求與心靈字樣,推動電影+城市街區賦能、電影+城市文化形象、電影+國族精神形塑。她提出,中國電影經濟的發展需盤活百廿年光影記憶,鏈接沉寂的數千年文化傳承,展現恢弘的萬里風光人文、探索浩渺的未知宇宙。而根本在于,電影唯有先"好看",才能實現"好玩"與"好潮"。
近年來,中影自主研發了"LED虛擬拍攝系統"以及"AI電影譯制系統",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馬平回顧并介紹他們將AI技術引入中影產品系統的突破性經驗,他坦言AI的引入拓寬了電影行業的邊界,融合跨界知識與能力,帶來更多可能性。
目前,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用戶規模已達5.15億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至各行各業。在商湯科技數字文娛事業部副總裁李星冶看來,隨著AI對技術壁壘的攻克,未來電影拍攝的門檻會降低,觀眾也成為創作者的一環,進入一個"全民參與"的電影時代。
在"十五五"規劃中,明確提出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的目標。中國科協中國科技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靳一楠表示,科技領域需要來自電影行業的方向引導,研發更加適配電影制作的技術。她也期待能看到更多關于科技題材、科學家故事的電影。
大麥娛樂燈塔研究院數據分析師、研究員趙丹則從觀眾視角切入,以《南京照相館》《捕風追影》《F1:狂飆飛車》為例,這些在"觀感刺激"和"情緒刺激"層面表現較強的暑期檔電影,市場增量表現也亮眼。她認為,觀眾需要"刺激"和"儀式感",結合AI技術打造沉浸式線下娛樂場景,將進一步拉動消費增長。
當一部電影的影響力超越銀幕,它便成為激活一座城市文旅消費的"金鑰匙"。在第二輪對話中,不同業界嘉賓探討電影IP如何與城市基因深度融合,讓光影藝術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增長點,實現"一部電影帶火一座城"的共贏。
1905電影網董事長李瑋表示,"電影消費年"是2025年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一個鮮明主題,電影消費從影院向外延展,走進生活,向涵蓋文旅、餐飲、零售等領域的多元消費生態轉型,電影產業從票房占絕對比例的"票房經濟"到"非票經濟"同增長的轉型。多元化的優質內容是"電影消費年"的基石。
追光動畫總裁于洲表示,追光動畫是"創造IP"的電影公司,基于《長安三萬里》帶火西安文旅的成功經驗,最新動畫《三國第一部:爭洛陽》也會與故事里的相關城市緊密結合。另外他透露,《三國第一部:爭洛陽》的故事主要源自《三國演義》,角色以《三國志》的真實歷史人物為依據創作,"三國"計劃打造多部系列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