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由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中國公共外交協會聯合主辦的“中國‘十五五’:全面深化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第91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在海南海口召開。本次論壇以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圍繞全面深化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研究研討,建言獻策。來自2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府、智庫、高校、媒體、企業等400余位代表參加本次論壇。
11月1日下午,舉行以“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主題的平行論壇,與會專家聚焦“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提升宏觀經濟治理效能”等議題深入討論交流。
平行論壇分為上、下兩個單元,分別由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管理實踐訪問教授曹遠征、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張占斌主持。
張占斌認為,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黨中央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世界發展大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表達了沿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道路奮勇前進的決心。未來,需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效率與公平、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新質生產力與新型生產關系等重大關系。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黃群慧建議,縱深推進統一大市場建設,要建立促進高質量發展轉移支付激勵約束機制,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范圍,適當加強中央事權、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例。同時,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拓展地方稅源,適當擴大地方稅收管理權限,推進消費稅征收環節后移并穩步下劃地方。此外,還需要在深化統計核算制度創新、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完善干部績效考核制度等方面形成具體措施。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駐華高級顧問暨北京辦公室主任海博認為,過去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最成功得益于精細的戰略遠景、務實的政策舉措、市場機制的力量以及中國人民的智慧與勤勞。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是要強化市場機制;二是要提振消費,提升社會保障水平;三是充分釋放服務業發展潛能。
華中農業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宋洪遠認為,中央要求加快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構建農業現代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重中之重是農業提質增效。同時,加強農村養老等社會保障水平。
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喬依德認為,要按著中央一再強調的“兩個毫不動搖”的基本要求,更好實現各類企業在法治基礎上平等競爭。同時,按著中央部署,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等五篇大文章,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海南中改國浩自貿港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李淳認為,加快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加強法治政府建設,需要以法治明確政府與市場的邊界,規范政府監管行為。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原會長彭森認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要以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為重點,使市場在土地、資本、勞動力、數據、管理等要素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為我國高質量發展增動力、激活力。政府作用是否有效發揮,關鍵看市場是不是真正放的活,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是否充分發揮。要用改革激發市場活力,用規劃引導產業方向,用法治規范市場主體與政府行為。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高端智庫首席專家、原院長劉尚希認為,以人為中心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需要形成城鄉統一大市場。按著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要求,加快打破城鄉間的市場體制性壁壘,這不僅將提升我國市場運行效率,也將促進公平性的提升。
中國瑞士商會名譽會長馬丁·穆勒認為,ESG發展框架結合了中國內外雙循環。“十五五”,中國在可再生能源和綠色產業發展有很大潛力,而且將對全球ESG產生重要影響。為此,需要加快碳市場及其定價機制建設,積極發展綠色金融,打造全球綠色金融中心。同時,加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建設,核心是平等準入、公平競爭、清晰法規。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嚴書翰認為,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高度重視兩個抓手。一是深耕東盟市場,二是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未來,要從法治層面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特別是要從法律上形成對防止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等的剛性約束。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常修澤認為,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并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需要進一步明確政府與市場的邊界,特別是在市場失靈和公共服務領域,更好發揮有為政府作用。在其他領域,更多發揮市場決定作用。
同濟大學特聘教授劉興華認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最重要的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放得活、管得好”。從“管得住”到“管得好”,是政府經濟治理的重大變化。同時,適應投資于物與投資于人相結合的新要求,推動政府宏觀經濟治理體系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