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1月3日電(記者 馬思)工業和信息化部、水利部聯合發布《節水裝備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5—2030年)》著力鞏固提升節水裝備產業鏈競爭優勢,加快以節水裝備高質量發展推動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重點節水裝備取得突破,節水裝備標準體系更加健全,培育一批節水裝備龍頭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等;到2030年,構建覆蓋全面、技術先進的節水裝備體系,高性能、高效率、高可靠性的節水裝備供給能力持續增強。
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負責同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節水裝備是節水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保障國家水安全的基礎和支撐。當前,我國水資源面臨嚴重短缺,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具體到工業領域,2024年工業用水量為971億立方米,約占全國用水量的16%,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24立方米,與國際先進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同時,工業還肩負著為農業、居民生活提供節水技術裝備和產品的重任。”
“但是,節水裝備在技術創新、應用場景適配和產業鏈協同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針對節水裝備供給能力不足、產業發展面臨較大壓力的現實情況,我們研究編制了《實施方案》,進一步推動節水裝備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鞏固提升節水裝備全產業鏈競爭優勢。”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負責同志強調。
據悉,工信部深入實施工業水效提升行動,完善工業節水政策標準體系,推廣先進節水技術裝備,優化工業用水結構,過去十年里,我們以工業用水總量“零增長”支撐了年均5.7%的工業經濟增長,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同期下降50%以上。
例如,青島董家口經濟區海水淡化項目為10萬m3/d,總占地40畝,項目總投資4.5億元。該項目采用“超濾(UF)+反滲透(RO)”高效雙膜耦合海水淡化技術,項目投產以來,出水水質合格,運行穩定,UF+RO雙膜電耗約為2.2kWh/m3,藥耗低于0.15元/立方米,均處于全國領先水平。該項目節水量3650萬m3/a,節水效益16425萬元/年。
據介紹,《實施方案》重點關注生產工藝流程中耗水量大的通用設備,圍繞推動供水、用水、回用裝備發展和數智化轉型4項重點任務,提出節水裝備亟需攻關的關鍵零部件、材料和工藝等,通過“點”上突破,構建涵蓋材料研發、裝備制造、系統集成的節水裝備產業鏈“線”式協同,實現全流程、多場景的“面”上節水。在優化產業創新發展環境方面,圍繞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完善標準體系、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強化人才隊伍建設,提出支持重點行業用水設備更新及技術改造,加快節水裝備重點領域急需標準研制,開展節水法規、政策、標準、技術培訓等。
專家表示,出臺《實施方案》是貫徹落實《節約用水條例》、加快發展節水產業的重要舉措,能夠引導企業采用先進節水技術裝備,實施升級改造,提高工業用水效率。同時,引導有關研究機構和重點企業攻克關鍵共性技術,加快推動節水裝備創新研發和迭代升級。相關政策措施為節水裝備生產企業以及重點用水企業提供了多方面支持,對提升我國節水裝備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加快構建節水型生產方式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工信部、水利部近期聯合印發《國家鼓勵的工業節水工藝、技術和裝備目錄(2025年版)》(以下簡稱《目錄》)。
工信部電子第五研究所所長黨委副書記楊建軍表示《目錄》以150項覆蓋多領域、多維度的先進節水技術裝備為核心,構建起“共性通用+行業專用”的立體化節水技術體系,不僅是對當前工業節水技術成果的系統梳理,更是引導行業從“被動節水”向“主動創效”轉變的重要指引,對推動工業水效提升、實現“雙碳”目標具有深遠意義。
楊建軍表示“水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更是工業生產的血液。水的高效利用已成為破解我國水資源供需矛盾、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的核心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