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寫入“十五五”規劃建議之際,2025年10月30日-11月1日,由首程控股發起、首程資本參加CANPLUS承辦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生態營”在北京正式開營。開營儀式匯聚了超過60家機器人創業者、投資人及產業方代表,標志著國內首個由產業資本發起的、專注具身智能領域的產業生態圈和創業加速平臺全面啟動。
開營課程涵蓋產業宏觀、技術生態、創業路徑、實戰工作坊、創投對話、場景發布、實景參訪等學習板塊。著名經濟學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黃鐵軍,智友·雅瑞科創平臺發起人、北航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王田苗,得到App創始人羅振宇等蒞臨課堂。
開營儀式:構建產業生態共同體
首程資本合伙人、CANPLUS創辦人李青陽主持開營儀式,并闡釋了生態營發起的初衷。借助參加CANPLUS“教育+產業+資本”三位一體賦能體系,生態營將幫助創業者提升認知,幫助產品尋找落地,幫助企業融資接力,幫助組織持續發展。
首程控股執委、聯席總裁葉芊在致辭中分享了首程控股 “資本運營+資產融通”的核心戰略。首程控股將持續構建覆蓋投資、技術落地、生態服務于一體的機器人產業支持體系;首程打造的機器人科技體驗店“陶朱新造局”未來一年內將在全國核心城市陸續開設20家體驗店,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機器人消費場景。
首程資本管理合伙人朱方文表示,北京機器人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及首程旗下多只產業基金已完成對宇樹科技、銀河通用等數十家機器人創新企業的投資布局,覆蓋具身智能、工業自動化、手術機器人、AI感知與決策系統等前沿方向。他希望通過生態營的陪伴成長,一起發掘更多、更優秀、更偉大的企業。
生態營首期學員構成多元,涵蓋從技術研發到商業化落地的全產業鏈。三位學員代表分享了加入生態營的感受及學習期望。羅森博特創始人王豫分享了8年創業心得及對“教授創業”的理解,并對首程打造的投后賦能生態表示認可;松延動力創始人姜哲源分享了公司成立兩年融資7次、金額達5億元的快速發展歷程,以及與首程生態合作的案例;從供應鏈視角出發,指出機器人產業正迎來“量產化元年”,希望與生態營中與各界伙伴共同突破行業共性難題。
多維解讀產業及創新機遇
著名經濟學家管清友教授剖析了當前中國經濟轉型挑戰,引導創業者將目光從實驗室轉向真實市場。他強調,“具身智能技術路線會收斂,但最終勝出的產品一定是深刻理解了真實需求的”,創業者應從“供給導向”的工程師思維轉向“需求導向”的企業家思維。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黃鐵軍教授從技術演變底層邏輯出發,鼓勵AI和機器人從業者勇敢進行工程創新。他帶領團隊開發的脈沖視覺芯片,功能類似人眼,速度比人眼快千倍,為具身智能提供了“超級電眼”。
智友·雅瑞科創平臺發起人、北航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王田苗教授提出“智能定界”的發展路徑。他認為,通過設定精度、成功率、安全、成本等可接受邊界,在限定范圍內裁剪算力與模型,能滿足細分場景需求,加速具身智能從通用模型轉向垂類場景的落地突破。
得到App創始人羅振宇為生態營學員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AI夜話分享,從人文視角拋出一系列對AI時代的深刻洞見,為機器人創業者、投資人帶來全新的思考維度。
從資本到實戰:機器人投資和商業路徑
首程資本管理合伙人朱方文主持了投資人圓桌論壇。藍馳創投合伙人曹巍認為,“通用是好的思路,但需要大量研發投入,王田苗教授提出的‘智能定界’的專用思路值得參考”。華泰聯合證券執行總經理于洋則表示,技術壁壘決定估值下限,行業天花板決定估值上限,當前市場的泡沫是良性的。無限基金SEE Fund管理合伙人馬麟強調科學家創業成功的關鍵在于完成企業家身份轉變。
設計思維創造院創辦人韋凱元為機器人產品如何從技術方案走向市場成功提供了系統框架。他引導創業者將重心從“我能做什么技術”轉移到“用戶需要我解決什么問題”上,并提出核心建議: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先有用戶,后有產品。
生態營還組織了場景需求發布和實地參訪。雅迪科技集團、首程融石園區運營方和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分別分享了智能制造、園區運營和醫療場景中的機器人應用需求。
作為開營模塊的最后一站,學員們參觀了小米汽車超級工廠,學習了小米“人-車-家”全生態的創新經驗。小米機器人事業部總經理向迪昀分享了其對具身智能行業現狀、技術瓶頸和未來商業化路徑的見解,同時也對目前小米機器人在汽車工廠探索的進展進行了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