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長江文物煥發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為2025長江文化藝術季的重磅活動,“璀璨長江”文博系列展首展近日在湖北武漢啟幕。來自長江流域近40家文博單位,攜160件(套)沉睡千年的高顏值長江文物驚艷亮相。展覽以創新的展陳方式、多樣的傳播路徑,讓古老的長江文明在當代煥發新生,也為未來持續注入深厚的文化動能。
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長江流域自古以來便是可移動文物薈萃之地:從史前玉器到商周青銅,從楚漢簡牘至唐宋陶瓷,種類豐富、序列完整。與此同時,這片區域亦分布著數量龐大、類型多樣的不可移動文物,諸如屈家嶺遺址、石家河遺址等早期文明遺存,皆為長江文明的重要見證。這些文物不僅是跨越千年時空的文明載體,凝結著深厚的歷史積淀,更在文化內涵的廣度與藝術成就的高度上展現出卓越價值。它們如同鐫刻長江文明的“活化石”,既為當代社會注入深厚的文化滋養,也為未來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啟迪。
長江流域的文物不僅在國內享有盛譽,更在國際上具有廣泛的知名度與文化影響力。在“璀璨長江”文博系列展中,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和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都達到了世界同期金屬文明的先進水平,吸引了全球范圍內的文化藝術愛好者,成為展示中華文明獨特魅力的重要媒介。這些文物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文明互鑒的橋梁。正因如此,加強對長江流域珍貴文物的系統性保護、研究與活化利用,不僅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要求,更是推動中外文明平等對話、向國際社會講述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故事的堅實依托。
長江流域的文物不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更與幾千年來中華大地上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情感精神緊密相連。例如,荊州博物館珍藏的戰國漆器“虎座鳥架鼓”,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楚國,就已經是宴樂場合中的重要樂器。它所代表的不僅是相應時代的工藝制造或是樂器水平,更反映了那個時代人們對“禮樂共生”,即藝術融入日常生活的向往。如今,這一承載著楚文化基因的文物,并沒有被束之于博物館的展柜之中。荊州市圍繞“虎座鳥架鼓”進行IP開發,成功打造出影響力廣泛的楚文化品牌,不僅有效激活了傳統文化資源的現代生命力,也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新鮮力量。這一過程,正是文物從歷史中“走出來”、在當代“活起來”的生動寫照。
讓長江文物在當代“活”起來,離不開對長江文物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用文物點亮未來,需要多措并舉。
發揮制度力量,保障長江文物的活化利用。2025年,《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將文化遺產整體性、系統性保護作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首要任務。建議長江流域各省(區、市)加快推進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并設立相應機構,強化跨行政區域的統籌協調能力,有效破解因行政區劃分隔而帶來的管理壁壘。
用好文藝媒介,“喚醒”長江文物。在推動長江文物保護與傳承的過程中,可以借助各種文化藝術形式,積極推動長江文物與文學、影視、音樂等多種媒介的深度融合,將文物所承載的歷史故事、精神內涵轉化為可見可感可觸摸的文化體驗,從而激活傳統文物的藝術生命力。例如,《簡牘里的中國》通過紀錄片這一藝術媒介形式,將靜態的文物還原為動態的歷史場景,讓它們在銀幕中“蘇醒”,在觀眾眼前“重生”。如此,通過文藝媒介的轉譯,文物就從博物館中陳列的器物一躍而成“活生生”的文化意象。
善用學術支撐,構建“文物+學術”的文明闡釋范式。推進系統性考古發掘,繼續深入長江流域關鍵遺址的考古工作,以扎實的實物證據深化對長江文明起源與特質的認知;搭建高層次對話平臺,通過國際化學術交流,推動長江文物與中華文明乃至世界大河文明的深度對話,在文明互鑒中彰顯中華文化的獨特價值;組織編纂長江文物相關的標志性著作,持續將長江文物考古發現以及相關研究成果,轉化為可傳播、可研究、可積累的學術資產,實現長江文物從歷史主題到學術課題,再到公共認知以及文化動能的深刻轉變。
智用科技賦能,讓長江文物“觸手可及”。引入現代科技手段,讓文物突破歷史時間和博物館空間的固有限制,真正實現與觀眾的“零距離”對話。例如,在本屆藝術季的開幕式中,裸眼3D等技術使承載千年歷史的文物以動態可感的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此外,湖北省博物館聯合武漢大學等以曾侯乙編鐘為原型,開發出“數智編鐘”系統,使觀眾能夠在屏幕上親手“敲響”編鐘,就好似穿越時空、身臨古代禮樂場景中親自體驗當時的盛大典禮。
活用文旅融合,讓文物融入生活。實現長江文物的創新性傳承,核心在于系統構建“文物+旅游”的協同模式,借助場景還原、生活融入與產業延伸,使文物在完整的文旅生態中持續煥發活力。文旅融合可為長江文物的“活化”傳承,搭建起廣闊的現實舞臺,使其從靜態的展陳對象,轉化為可感知、可觸摸、可消費的立體化文化體驗。
文物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有溫度、有故事、有生命的存在。長江文物是歷史的饋贈,也是未來的資源。以敬畏之心保護它,以創新之手激活它,以開放之懷傳播它,長江文物必將在當代煥發更加璀璨的光芒,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點亮中華民族的未來。
(作者:顧高菲,系南京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