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音樂劇《長安十二時辰》演出劇照。
資料圖片
前不久閉幕的第四十七屆東盟峰會期間,中國原創音樂劇《南孔》亮相新加坡、馬來西亞,演繹儒學歷史與江南風華。10月初,第四屆上海音樂學院國際音樂劇節上,音樂劇《長安十二時辰》的樂聲再次響起,如何用音樂構建“跨越時空的長安”引發討論。就在9月,歷經一年巡演的音樂劇《錦衣衛之刀與花》宣布將于今年底重返上海舞臺,開票當日再次秒空,不少劇迷在社交平臺曬出追劇旅行地圖……
這幾部熱門作品,無一例外都以傳統文化為題材,在敘事、音樂與舞臺呈現上凸顯中華美學精神,力圖將豐厚歷史內涵與現代舞臺形式、傳統文化底蘊與音樂劇藝術特色相結合,是當下國風音樂劇創作演出熱潮的集中體現。
國風興起,既是文化自覺的產物,也是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回顧國內音樂劇產業起步期,作為舶來品,音樂劇難免“水土不服”,創作依賴于復刻國際IP,熱衷于推出國外經典劇目的中文版。與此同時,觀眾又執著于原版的“原汁原味”,對改編版并不十分買賬。得益于最近10余年來產業、藝術、人才三方面的持續積淀,扎根本土文化才日益成為創作共識,中國音樂劇才迎來原創內容特別是中國風表達的多元探索。
觀眾審美需求的變化同樣不可忽視。根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數據,2025年上半年,全國音樂劇市場增長持續,票房同比增長15.1%,其中25歲至29歲群體占比30%,成為音樂劇的核心受眾。年輕觀眾熱情擁抱傳統文化,更期待在舞臺上看到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國風音樂劇因而成為話題性產品,憑借口碑效應廣泛傳播,年輕人在社交媒體上的“種草”、劇評分享等,顯著擴大了國風音樂劇的影響力。
所謂水漲船高,需求端的“看好”倒逼創作生產端的提升。國風音樂劇創作從早期的元素簡單嫁接,到如今深入傳統文化內核進行現代轉譯,越來越見“融合”功夫。音樂劇《趙氏孤兒》強化旋律、歌詞與劇情的契合度,賦予家國大義的主題更多情感色彩,演繹出中國文化的情義之美。音樂劇《南孔》巧妙將宋韻文法融入戲劇語言,將《論語》中的箴言智慧融入臺詞,使得南孔故事、南孔文化以更鮮活的方式走近大眾。音樂劇《長安十二時辰》以琵琶、笛、簫、塤、中國鼓等構建東方音色基底,又融入秦腔韻味、陜西民歌,通過豐富的音樂層次還原了長安“文化交匯中心”的歷史情境。
關鍵在融合,挑戰也在融合。應該看到,當下一些音樂劇雖冠以國風之名,但在藝術語言上與要表達的東方意蘊氣質不符,導致觀眾的接受度不高。一些作品在戲劇和音樂的融合上功力不夠,或是編劇環節的故事性薄弱、節奏失衡,或是作曲用寫“歌”的理念寫“劇”,缺乏音樂的行動性、性格化,缺乏起承轉合,讓音樂劇變成歌曲聯唱。還有一些演員存在“重唱功、輕表演”的問題,忽略對角色細膩情緒和內心世界的刻畫,不能充分展現歷史人物的復雜性和立體感。
無論是舞劇《只此青綠》《天工開物》,還是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浪浪山小妖怪》,近年來,許多藝術門類里都有傳統文化題材作品取得成功,出圈傳播。這也啟發我們在對比中思索什么是音樂劇的獨特性,總結國風音樂劇的創作得失。
不難看出,音樂劇的靈魂是音樂,它更通俗,更朗朗上口,更易于傳唱,這是無論如何創新都不能丟掉的立身之本。音樂劇還是非常有感染力的現場表演,演員能與觀眾產生直接的情感交流,帶來即時的情感共振,其面對面的互動是很多藝術形式難以比擬的。
音樂劇的“在場”,是情感的在場,也是文化的在場;音樂劇的“融合”,在古今中外的交匯處最見功力,也最見魅力。相信未來國產音樂劇在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能夠不斷豐富中外融合的表現語匯,更好地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作者單位:中央戲劇學院音樂劇系)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04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