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1月4日電(記者 任奇)2025年11月3日,第八屆中國企業論壇中外企業家對話會在京舉行,會議主題為“重塑增長引擎:創新驅動下的全球競爭力”。
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李鎮出席會議并致辭,世界經濟論壇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博爾格·布倫德發表視頻致辭。中國華能、中國歐盟商會、華為、西門子能源有關負責人圍繞“創新驅動與企業可持續發展新路徑”議題,中國化學工程、香港遠東發展、沙特國家石油(阿美)、法國電力集團、商務部研究院有關負責人圍繞“創新開拓全球市場機遇”議題分享洞見、交流經驗,為推動創新發展、深化開放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
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李鎮指出,企業是全球經濟體系的關鍵一環,要以創新重塑增長動能,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對沖外部的不確定性,在產業革命的浪潮中爭取主動、把握未來。國務院國資委支持中央企業持續優化科技創新機制、健全完善激勵約束體系,全力營造開放包容、富有活力的創新生態。國資央企愿與全球伙伴繼續攜手同行,以高水平科技創新共同書寫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共創全球經濟繁榮發展的美好未來。
世界經濟論壇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博爾格·布倫德表示,中國企業在塑造全球創新格局、推動可持續發展、加強國際合作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當今世界正處于深刻變革之中,技術革命重塑產業格局,全球供應鏈加速重構,低碳轉型邁入快車道。要攜手夯實信任、創新與可持續性三大基石,為未來繁榮奠定堅實基礎。要把握人工智能革命與數字經濟的巨大潛能,推進綠色與數字的“雙重轉型”,培育具有包容性、可持續性和韌性的創新體系。
中國華能副總經理李啟釗表示,ESG理念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相符共通,中國華能將ESG有機融入公司發展,以綠色轉型引領行業變革,以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以民生工程共促發展和諧,以深化改革完善現代企業治理。中國華能愿與國內外各方一道,加強務實交流合作,加快實施非化石能源替代行動,加強綠色低碳技術創新,保障全球清潔能源產供鏈安全,攜手推進全球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
中國歐盟商會副主席詹尼·迪·喬瓦尼表示,電網現代化改造,尤其是特高壓電網,對于實現綠色電力規模化穩定供應至關重要。要推動綠色電力證書與計量體系的跨境互認,拓寬綠色金融參與規模化綠色項目的渠道。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快速創新的生態體系及明確的綠色政策導向,為企業轉型創造了有利條件。歐洲企業可貢獻成熟技術、ESG管理經驗及循環經濟專長,與中國實現優勢互補。
華為高級副總裁楊友桂表示,數字化、智能化、低碳化是當前世界三個確定性的方向。企業只有將ESG理念真正融入戰略、流程、組織上,并且在產品和解決方案上真正落地,才能構建自己的競爭力,造福人類社會。持續研發投入是企業未來發展的底氣。華為每年投入的研發費用占公司收入20%。今年華為發布了CloudMatrix384超節點,將384顆昇騰NPU和192顆鯤鵬CPU通過全新高速網絡MatrixLink全對等互聯,形成一臺超級“AI服務器”,整體計算性能、單卡吞吐能力及推理性能均超越英偉達。正是因為在產品研發和基礎研究上的
持續投入,華為才能“活下來”并持續發展。西門子能源大中華區西門子歌美颯執行董事馬優表示,能源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只有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努力,將ESG原則融入核心戰略,才能構建更加綠色的生態系統。技術與創新是加速全球能源轉型的核心驅動力。要大規模擴展可再生能源的應用,擴大電網規模,使其更加智能和具備韌性,在難減排的行業提升能效并推動電氣化。
中國化學工程總經理鄧兆敬表示,中國化學工程以管理創新應對市場準入問題,以科技創新應對技術標準要求,成功地將中國技術、標準、裝備和項目管理經驗、產業發展經驗推廣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助力當地化學工業體系建設和人民福祉提升。中外企業應持續探索合作機遇,創新合作模式,深化合作內涵,以更好地助力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共建升級,真正將全球產業鏈打造成為“世界共贏鏈”。
香港遠東發展聯席董事總經理邱詠筠表示,創新并非簡單的投資,而是一個依存于開放合作的生態系統。企業“走出去”,關鍵在于實現全球視野與本地化深耕的有機融合。這意味著,不僅要引入全球領先的技術與管理經驗,更要積極融入當地創新網絡,加強與當地企業的互利合作,同時還要主動適應年輕一代的文化價值觀與生活態度。通過構建這種包容共贏的協作模式,將全球創新動能精準注入本地市場,形成持續繁榮、具有韌性的新發展格局。
沙特國家石油公司(阿美)亞洲高級副總裁納塞爾表示,在應對能源安全與實現可持續發展方面,中外企業的合作變得前所未有的關鍵,也蘊含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聯合創新不僅是共同開發技術,更是共同創造未來。聯合創新模式成功的要素包括政府清晰的戰略發展規劃,國際合作伙伴共同的戰略愿景、優勢互補與協同發力,清晰的治理與高效的溝通,有效的知識產權框架與分配機制,以及聚焦產業化的創新。
法國電力集團中國執行副總裁萬麗荷表示,法國電力集團在第三方市場合作過程中,與中國伙伴優勢互補,實現互利共贏,在復雜地緣政治挑戰中有效規避風險。法國電力集團2012年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將歐洲領先的能源技術解決方案與中國市場需求深度融合,同時融入中國活躍的創新生態,在氫能、儲能、電動汽車、數字孿生和人工智能等前沿低碳技術領域開展合作。為提升產業鏈韌性和抗風險能力,中外企業可建立區域供應鏈協作網絡,推動標準化與數據共享,構建開放協作的產業集群或生態系統。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張威表示,在復雜國際環境下的供應鏈成本結構發生變化,維護供應鏈安全穩定成了所有企業高度關注的問題。跨國企業需要重新審視跟當地市場的關系,更加關注當地產業增長、稅收增加,以及勞動力市場培育等問題。此外,數智化、綠色化的發展本身也改變供應鏈模式。目前全球供應鏈正在進行深度調整,但脫離中國的供應鏈是不經濟的,只有開放合作的供應鏈,才能帶來共贏局面。中外企業可以在更多第三方國家開展互利共贏合作,共同為推動世界繁榮發展做出貢獻。
來自中央企業、外資企業、民營企業、智庫、國際組織、駐華使節等近170位代表參加對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