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底,“清華博士后當交警”的詞條一夜之間沖上微博熱搜第二名,24小時在線討論量達到1.5億次,很多網友帶著好奇和疑惑閱讀了文章,不由得為這位“清華博士后”的選擇點贊。主人公的名字叫張雷,來自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事故處理支隊,是全國公安交管系統第一位清華大學博士后。
張雷,男,1974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工學博士后,2008年參加公安工作,現為北京市公安局交管局事故處理支隊交通事故鑒定中隊警務技術三級主任。曾榮立個人二等功1次、個人三等功1次,獲評“北京市有突出貢獻人才”,當選2023“北京榜樣·最美警察”。
在張雷眼里,投身基層對于他來說,就是最好的選擇:“科研來源于實戰、服務于實戰,只有到一線去、深耕基層工作,將新知識和新技術轉化成為公安機關新質戰斗力,才能發揮科研最大的價值!”
從警17年,張雷憑借深厚扎實的知識體系、務實求真的科研作風、始終不竭的創新精神和拼搏奉獻的奮進姿態,承擔全國重特大交通事故的調查和認定工作30余例,參與調查全市各類交通事故3000余起,參與全國重大疑難交通事故鑒定1800余起,出具各類鑒定文書3萬余份,主持和參與制定行業標準18項,其研發的新技術、新裝備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和多項發明專利,享受公安部部級特殊津貼。交警職業身份之外,他還擔任中國合格評定認可委員會技術專家,科技部和公安部科技興警智庫專家,公安部部級專家人才庫首批入選專家,司法部司法鑒定科學研究院能力驗證技術專家。
選擇:投身一線大有可為
2008年,對于北京這座城市和北京市公安局來說,是標志性的一年,這一年,北京迎來了舉世矚目的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實現了國人的奧運夢想;北京市公安局也乘勢而為,面向社會全面引進高學歷人才,而張雷就是這批人才中的一員。
那時,作為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機械工程學科博士后,張雷曾經與北京市公安局交管部門有過多次事故鑒定和科研方面的合作,他發現,一線的鮮活案例、豐富數據是院校和書本上所沒有的。“理論來源于實踐,科研離不開實踐。”出站前,張雷就下定決心,“到基層去,在實踐中形成經驗、發現問題、總結規律、研發技術,從而反哺給社會,減少事故的發生。”
回憶起出站時的那段日子,張雷笑著形容自己是在各種“誘惑”和“阻力”面前,向著心中的目標“一往無前”的。有高校邀請他當導師、建實驗室,有汽車企業聘請他做高管、拿高薪,他都一一婉拒,他心中早已有了目的地:“我始終關注北京市公安局在交通管理工作方面的發展,了解到北京市公安局交管局成立了當時全國唯一一家省級公安交通鑒定司法中心,我想去那里。”正因為如此,當北京市公安局負責人才引進的工作人員找到張雷,誠摯的向他發出邀請時,張雷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其實,對于張雷的這一選擇,很多人并不理解,覺得搞交通事故鑒定“廟小”。妻子孫濤至今記得在清華博士后公寓7號樓前的小廣場上,兩人曾坐在桐樹下,激烈討論過好幾次。他的導師也覺得他是做科研的好苗子,應該去國家重點實驗室搞研究,才算得上是“人盡其才”。面對各種質疑,張雷的決心從未動搖過:“我知道,這個領域大有可為。”
磨礪:博學通才嶄露頭角
當得知張雷這個清華博士后選擇成為交警之后,曾有人為他惋惜,認為大學苦讀16載,他學習的很多知識在交通事故鑒定這個崗位上,有點兒“浪費”。然而張雷卻不由得自嘲:“自信滿滿而去,才發現自己所學的知識,根本不夠用。”
交通事故現場情況復雜,事故鑒定涉及到的知識領域非常寬泛,包括法律、醫學、理化、刑事技術等。同時,由于交通事故產生的機理與運動相關,還需要掌握力學、圖像學、統計學,甚至還包括計算機技術和電子數據分析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為盡快適應崗位,張雷利用一切業余時間學習新知識,甚至冒出過重回學校攻讀相關專業的念頭,奈何時間不允許,“只能在實踐中通過搞案子惡補,哪不行,就抓緊學。”
張雷在不斷實踐和學習的過程中,養成了用哲學思維去全局性、系統性、動態性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創新形成了多學科、多領域交叉融合的綜合調查取證模式,在實際工作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2009年,京郊發生了一起造成人員死傷的交通事故。前期,屬地交通大隊在發生事故的電動車駕駛座上,提取到了一處血痕,經鑒定屬于死者,據此推測事故發生時,駕駛人可能就是這位死者,但又無法排除昏迷傷者駕駛的可能。工作推進不下去,屬地交通大隊報請事故處理支隊介入,張雷被指派前去開展復勘工作。
那時的張雷,加入交管隊伍尚不足一年,該起事故的主辦民警們每次望向他的時候,總會掃一眼他的警銜,眼中充滿疑慮。張雷沒有作過多的解釋,立即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經過細致的分析,他判定駕駛人是那位正處于昏迷狀態的傷者。面對主辦民警們的各種疑問,這位“初來乍到”的新警從容地解釋道:“交通事故現場是運動的,血痕的形態也要充分考慮運動過程中液體和車輛的相對速度、運動方式。”張雷用現場重現和模擬實驗兩種方法進行驗證,科學地解答了那處血痕的成因,又根據死者的落地位置、人體損傷特征、地面痕跡、車體痕跡、微量物證以及人與車輛的相對運動,反推死者生前并不在駕駛位。那一天,張雷的解釋和推理通俗有力,列舉的證據和鑒定結果客觀確鑿。隨著傷者從昏迷中轉醒,其敘述也印證了張雷的判斷。主辦民警們對張雷心服口服,此后很多年,只要遇到了無法判斷的疑難事故,他們都會和張雷聯系,張雷也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此后,張雷的名氣在北京公安交管部門甚至全國公安交管系統迅速傳開,他憑借自己廣博的知識儲備、系統的思維能力和科學的分析方法,讓一起起原本撲朔迷離的事故最終清晰明了。工作17年來,經張雷出具的鑒定意見,無一錯漏。
擔當:履行職責踐行法治
隨著鑒定工作的深入、參與案件的增多,張雷對交通事故鑒定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我是人民警察,我的工作不僅要對事故負責,還要對事故所有當事人負責,因為每一起事故鑒定、每一次責任認定,都關系到法律的尊嚴,關系到公平正義。”
一次,京郊發生了一起造成三人死亡的交通事故,現場有一輛電動三輪車、一輛摩托車、一輛自行車,三名死者沒有任何交集,且沒有第四個參與人。大家都傾向于三名死者分別駕駛三輛不同的交通工具發生了碰撞,但在自行車騎車人是騎行還是推行上存在爭議,責任認定遇到了瓶頸,屬地交通支隊向張雷求助。在查看了現場后,張雷立刻發現了疑點:自行車的位置距離中心現場太近了,如果自行車參與了碰撞,由于速度遠不及其他兩方,碰撞后的位置不可能這么近。他對三輛交通工具和三名死者又進行了復勘,通過組織開展多輪的檢驗、分析和模擬試驗,從其中一輛電動三輪車上提取到了一處小小的月牙形剮蹭痕跡并附著黑色物質,經過材料分析鑒定,確定是自行車上多層涂料中的一層。張雷根據提取物的所在位置、形成規律推斷,事故發生時,自行車是被架在電動三輪車上的,并沒有參與到道路行駛過程中。根據這一判斷,屬地交通支隊沿著張雷給出的方向,開展擴線調查,證實自行車所有人在事故發生前臨時搭乘了途經此地的一輛電動三輪車,為明確事故責任方奠定了基礎。
還有一次,一位老人被發現倒在公路邊,雙腿被碾壓經搶救無效死亡。是什么車碾壓了他?他是行走時被車撞倒后碾壓,還是意外倒地后遭到碾壓?這些問題的答案直接影響事故性質和責任認定。屬地交通支隊迅速組織警力展開拉網式排查,最終從40多輛車中鎖定了兩輛嫌疑車輛。但由于兩輛車長期在工地運營,車輪車體上被泥土等物質覆蓋且磨損嚴重,未能提取到有效證據,無法確定到底是哪輛車碾壓的,更無法確定事發前老人的身體姿態,責任認定成為難點,案件被提級調查。接到案件后,張雷認真梳理現場大量信息、物證,綜合運用損傷機理、車輛結構特征和人體動力學等方面的知識進行分析,指出兩輛車車輪屬于并裝雙輪,碾壓后死者的生物檢材很有可能附著在兩個車輪的間隙中,而這個位置由于比較狹小、有一定縱深,證據不容易被發現但也不容易滅失。這個判斷一下子為辦案民警打開了思路,辦案人員很快從第一輛車的雙輪之間的縫隙里提取到了關鍵性證據,并根據這一證據的特征,認定老人是在步行的過程中,被車卷入車輪下碾壓造成失血過多死亡,事故一下子真相大白。
在張雷的心里,用科研服務法治,是他作為科研工作者和基層執法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將知識、經驗和技術全面應用到公安實踐中,不斷提升工作質效,讓每一位群眾在每一起案件辦理、每一次事故鑒定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就是我的使命和承諾。”
創新:技術研發賦能實戰
“知識和技術只掌握在自己手里怎么能行,要將它們轉化成為實實在在的科技裝備,才能解決問題、提升效能,從而惠及更多方面、更多人。”這是張雷始終堅持的觀點,更是他開展創新研發的動力所在。
在一起發生在外省市的特大交通事故中,張雷作為國務院特大道路交通事故調查組專家,承擔了該起事故復勘的主要工作。面對大面積、不規則、相互疊加作用、無法有效剝離的痕跡,有什么方式可以將這些痕跡分離出來?曾經在國外學術期刊上了解過三維掃描技術的張雷,一下子就想到可以把三維掃描技術應用于交通事故現場勘查,他將三維掃描工具、拍攝設備進行了實戰優化,將現有的勘查鑒定系統進行了適用性升級,創新構建了能應用于交通事故痕跡鑒定的系統。由于采取整體、密集的方式收集勘驗對象的特征點,檢驗的準確性大大提高,加上使用的是激光技術,保持了所有痕跡的完整性,實現了交通事故痕跡物證信息采集、比對和判定的全程無接觸、無破壞和數字化,有效解決了傳統檢驗方法難以實現的復雜痕跡的分析和場景復現等問題。這一創新技術在該起事故調查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為查清事實、確定原因、認定責任提供了核心證據。
對于這項當時看來比較超前的新系統、新裝備,很多人建議張雷在基層鋪開應用,張雷卻始終保持清醒和務實,他后來反思道:“考慮到系統操作門檻高、配套系統數據存儲要求高,對于大部分交通事故和基層單位來說并不適合,這項技術后來只在重特大交通事故現場勘查工作中得以應用。”縝密思考后,是更加強烈的斗志和信心:“好的裝備,要能解決普遍性問題,得讓基層民警上手就能用,而且實踐效果得好、應用范圍得廣。”循著這樣的思路,張雷很快尋找到了新的研發方向。
在重大交通事故中,車輛撞擊的碎片、物體運動后形成的各種痕跡散落在大范圍的路面上,一旦發生在城市交通主干道或者繁華的支線道路上,封鎖道路開展現場勘查、在短時間內準確提取證據、快速恢復交通的壓力十分巨大。往往這樣的交通事故現場勘查最快也得用時1個小時,較復雜的能長達5、6個小時,很容易造成大范圍擁堵。張雷曾與相關研究機構合作,開展過因交通事故造成間接經濟損失方面的調查和研究,“調查證明,主干道大型交通事故間接造成的經濟損失往往是以百萬計的。”如何做到“快勘快撤”、最大限度保障城市運行暢通、減少因事故擁堵帶來的間接經濟損失,就成為張雷重點攻關的課題。
經過大量實踐和深入思考,張雷認為現場勘查最為耗時的地方,在于使用傳統工具對痕跡的大小、位置進行記錄,繪制現場圖這些環節上。“使用傳統的標尺,要取橫向、縱向兩個點的數值,標尺放在哪、取景取多少、有沒有路面的參照物都得考慮,現場畫圖更要嚴謹。”為了規范、準確標記現場痕跡,這個環節的耗時占據了現場勘查的大部分時間。張雷從這一點入手,借鑒測繪攝影技術,將傳統直線型標尺改良為平行四邊形的標尺,在現場勘查過程中,只需把標尺擺在痕跡附近,用相機進行拍攝,將照片上傳到其研發的“道路交通事故快速處置系統”內,系統可自動生成所需的勘驗要素,從而有效縮減現場勘查的時間。一次,北京環路上發生了一起情況復雜的交通事故,當時正值晚高峰,交通壓力不言而喻。張雷帶隊運用這項發明,將現場勘查時間,壓縮到12分鐘即全部、高效完成。這項發明在后續一系列交通事故現場勘查工作中被廣泛應用,并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創新裝備一個接著一個,張雷始終不滿足。在他看來,新裝備要跟得上時代的發展,滿足新形勢、新要求。
特別是近幾年,張雷始終關注汽車行業的發展,他認為可以更加高效的將汽車上普遍配備的用于故障排查和維修保養的存儲設備和自己的工作結合起來:“傳統方式,需要通過路面的痕跡、物證進行分析,推理出事故發生的原因。但是如果我們能把事故發生時的有用信息運用起來,就能提高事故原因認定的準確性和效率。”張雷對當前汽車廠商普遍使用的設備進行了調研,發現存在體積大、接口多、過程繁瑣等問題,極大影響勘查效率。在張雷看來,最高效的方式就是即插即用、操作簡便、方便攜帶。
為此他帶領團隊開展研發,于2024年底推出了一款汽車取證裝備。“就比手機大一圈。”張雷一邊說一邊比劃。“關鍵在于無論什么樣的知識背景,都能用、會用。”這款裝備一經“面市”,迅速在各地公安機關交管部門應用,實踐證明,該設備可幫助民警快速查明事故過程和原因,為后期的責任認定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其性能更是領先于國內外其他同類產品。配套研發的一整套便攜式多功能勘查鑒定工具箱,能夠在車輛起火事故現場直接確定起火原因,該工具箱已在國內多起汽車事故鑒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上述兩項發明,獲得了3項發明專利。
張雷常說:“不怕邁開的腳步小,只要我們通過創新解決好每一個小問題、處理好每一起事故,就能從量變轉化為質變,或許就能推動一個行業的規范化現代化發展。”他相信運用所學持續研發新型警務裝備,一定可以為首都公安交管系統乃至全國公安交管系統建設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攻關:制定標準服務行業
在創新新技術裝備的同時,張雷非常注重將探索形成的新方法新手段新模式固化下來,推動行業規范和標準的逐步完善。
在一起危險駕駛案中,現場公共圖像顯示,撞車瞬間的車速很快,可它究竟有多快,成為了司法審理過程中的一項需要著重考量的因素。但由于事故現場痕跡過于復雜凌亂,使用傳統的痕跡計算方式無法對車速進行測算,張雷決定利用視頻圖像對車速進行鑒定。“我們已知從A點到B點的幀數和距離,只要詳細了解圖像設備性能、車輛類型,采取這樣的方法就能測算出速度。”最終鑒定車輛肇事時的車速是110.6~121.7公里/小時,遠超70公里的限速。在此案的基礎上,為了適應道路公共圖像設備和車載錄像設備廣泛應用的新形勢,張雷及時將上述鑒定方法進行固化,主持制定了公共安全行業標準《基于視頻圖像的車輛行駛速度技術鑒定》并于2014年正式頒布實施,成為全國交通事故車速鑒定的主要手段。
從警17年,張雷準確把握道路交通安全事故處理國際前沿發展趨勢和我國實際需求,開展系統性的警務裝備、警務技術創新,不僅先后主持和參與制定了包括《道路交通擁堵經濟損失評估指南》《道路交通事故痕跡鑒定》《道路交通事故現場勘查箱通用配置要求》《公安機關道路交通事故鑒定機構建設規范》《道路交通事故涉案者交通行為方式鑒定規范》在內的涵蓋公共安全、道路交通、安全駕駛、事故鑒定領域的18項行業標準(詳見附件),讓通過這些鑒定方法形成的結論成為司法過程中的有效依據,讓相關領域企業更加注重產品安全性能的提升,從而保障道路交通參與者的安全。
在此基礎上,他從規范鑒定行業交通事故鑒定領域工作入手,牽頭建立了以公安機關為主、社會鑒定機構為輔適應國內司法形勢的鑒定工作模式,確保全行業鑒定工作合法合規、客觀公正;牽動建立了緊急聯動響應機制和相應的督辦機制,對辦案單位和社會鑒定機構開展行政監督和技術指導,有力提升全市交通事故辦案和鑒定服務的質效;他把以往接待群眾的經驗進行了總結,提出“三見面”模式,提前化解各類矛盾糾紛,提升案件復核質量和水平,推動北京公安交通事故鑒定工作規范化發展。
特別是,作為科技部和公安部科技興警智庫專家,他率先在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行業生產規范和準入制度等領域開展系統性研究,承擔并完成了多項公安部相關科研課題,參與了公安部《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實施細則(試行)》的研究制定工作,推動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交通事故鑒定效能提升和行業規范化發展。
參加工作以來,張雷累計參與完成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15項,有效解決了我國交通事故處理的一些重大關鍵性技術難題,為規范我國道路交通事故辦案和司法鑒定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
忘我:直面病魔奮勇前行
一項項科技創新、行業標準、工作規范、前沿研究,凝結著張雷的全部熱情和毫無保留的付出。據張雷的同事回憶:“他經常在單位忙到半夜,白天出現場、檢驗鑒定,晚上起草行業標準、申報科研課題,忙得腳不沾地。”
忘我的工作給張雷帶來的,除了專業領域不可撼動的地位、強烈的獲得感和自信心、不竭的創新探索動力,還有幾近致命的“沖擊”——2014年,他被查出患上了肺癌。
“大夫說情況不太好,讓我盡快治療,之前自己是有預感的,但是沒有想到這么嚴重。”拿著診斷證明走出醫院,張雷只難過了十五分鐘。“這件事對我來說不重要,我那時想,治好了接著干唄。”
張雷積極配合治療,右側三分之一的肺葉被切除,接受了自己也記不得幾輪的放化療,當所有人都以為曾經的叱咤風云將要就此歸于“沉寂”時,張雷又帶著不曾有一絲磨滅的熱情回歸了崗位,他依然常常出現在交通事故現場,也依舊是那個在疑難中“抽絲剝繭”還原真相的“定海神針”,仿佛生病不過是他人生中一個不足掛齒的小小頓號。
單位領導非常了解張雷的性格和作風,在他回歸崗位那一陣,緊急、疑難的案子,盡量不安排他負責,怕他加班影響恢復。但在張雷的心里,案子永遠是第一位的。據張雷的妻子孫濤回憶,有一次,張雷為了一個案子,晚上不睡、主動加班,孫濤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我勸張雷多休息,他不聽,說我不懂案子、不知道時間對于案件偵破的重要性。勸不動他,我就聯系了他們單位領導,想讓他們領導給張雷做做工作,讓他停下來好好休息。”
單位領導找到張雷,希望他能夠保證休息,張雷嘴上答應著,回到家卻和妻子進行了一次開誠布公的談心,還是希望妻子能夠理解他,他說他還有很多研究要去做、有很多理想要去完成,因為生病耽誤的工作和時間,他想盡快補回來。
“人生不過幾十年,我要把這段時間用好,發揮我最大的價值。”正是這種強大的信念支持著張雷無畏病痛大步向前,他運用科技手段對近年來發生的交通事故成因進行深度分析,對道路交通安全評價與預警等關鍵技術進行系統性研究,先后深入600余處位于山區、農村和高速公路事故多發點位,通過掛賬治理、督促整改等方式,排查整治安全隱患,最大限度降低了交通事故風險。在此基礎上,他相繼完成了多項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國際合作項目、北京市科技計劃項目,為科學、合理制定北京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政策與規劃、提升城市道路交通事故預防能力提供了科學依據。
如今的張雷,憑借強大的意志力和積極面對的心態,已經恢復了健康。面對未來,他始終保持著追波逐浪的姿態:“進入新時代,我們也迎來了非常好的發展機遇,我要乘著這股東風,繼續拓展研究方向,為公安交管工作現代化和城市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示范:“警營科學家”學以致用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17年來,張雷在交通事故鑒定崗位上深耕細作,已經成為全國交管行業里的“警營科學家”。在他一路走來的經歷和故事里,蘊含著探究客觀規律、專注于足下的真誠,閃耀著深植于科研人血脈的“工匠精神”,彰顯著“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的素養、“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的品質和“劈波斬浪競百舸”的力量!
他不在乎個人得失,為了理想始終扎根基層;他不糾結于職位的高低和崗位的大小,他總說:“從小事做起,把事兒做好、做扎實。”他運用科技手段改善傳統工作模式,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精度,讓行業看到了科技應用和創新的無限種可能;他立足本職,為事故當事人送去了可感可知的公平正義;他從小處著眼、從細節入手制定行業標準,讓整個行業更加規范、工作更加高效;他從一個個交通事故現場中發現規律并加以研究,為監管規范和企業生產提供科研依據。這些工作看似是事兒小,但件件都關系到法律的尊嚴和社會公平正義,關系到一個領域的創新和發展,關系到汽車行業的變革和未來,關系到城市的運行和人們的安全和利益。
其實,在北京公安隊伍中,像張雷這樣的“警營科學家”還有很多,2023“北京榜樣·最美警察”網安系統創新技術女博士楊燕燕,2024“北京榜樣·最美警察”環食藥旅系統分析化學碩士秦向銘、經偵系統法制女博士項倩、刑事技術專業博士后韓俊萍等等,他們將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拋灑在打擊辦案、社會治理、安全防范最前沿、最基層,將知識和技術轉化為賦能實戰、提升戰斗力的“高能燃料”,用求真務實的研究、腳踏實地的行動、創新擔當的勇氣和與時代同行的不竭動力,助力公安機關新質戰斗力的形成與發展,他們用不懈的拼搏、前行的腳步證明:功以才成,業由才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