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夏賀蘭山東麓青銅峽防洪治理區內,一堵高2.3米的鋼筋混凝土防浪墻靜靜矗立。它看似只是防洪工程中的一個“小部件”,卻是守護身后萬千百姓和良田的“大功臣”。在今年夏天的洪水考驗中,正是這堵新增的墻,有效抵御青銅峽7.24洪水。
據了解,大壩攔洪庫建于1963年,位于青銅峽市西部,樹新林場境內,主要攔蓄廟山湖溝、馬蓮溝、滑石溝水庫下泄洪水及滑石溝水庫下游坡面洪水,控制匯流面積600.4平方公里,于2010年完成除險加固。
2024年,大壩攔洪庫再次投資建設,前壩坡采用隔條加填充角礫石進行治理,后壩坡采用草坪磚的治理。壩頂鋪設了4米寬的瀝青混凝土道路和1.2米寬的人行步道,與防浪墻共同構成了一道堅固且便捷的“防汛生命線”。它不僅是汛期搶險調度的快速通道,也成為了日常巡護管理的安全走廊。
同時,項目對前后壩坡進行生態化護坡,并配套了安全監測信息化設備,實現了從單一防洪向“防洪+生態+智慧管理”多功能的華麗轉身經過治理后,大壩有效保障整體防洪工程的完整性。
今年7月,青銅峽市遭遇洪水侵襲,剛剛完成升級改造的大壩攔洪庫成功經受住了考驗。它成功攔截、調蓄了上游洪水,并通過泄洪閘、溢流堰等聯合建筑物,有序將洪水安全下泄,最終匯入黃河,確保了西干渠、周邊村莊及農田的安然無恙。
此外,在距離大壩攔洪庫不遠的螞蟻口子攔洪池作為第二批項目正在加緊建設,通過建設配套進水陡坡、3 座進水涵洞、泄洪閘、溢洪道等 7 座建筑物的改進,將與大壩攔洪庫形成聯動,共同構筑起賀蘭山東麓更為完整、堅固的“攔、滯、泄”防洪體系。
大壩攔洪庫建成后,不僅有效治理了賀蘭山東部園區的山洪溝整體排水問題,阻擋來自內蒙的洪水的侵襲。還切實保障團結溝、紅旗溝等周邊農村的生產生活安全,筑牢了整個糧食安全的基礎。
青銅峽大壩攔洪庫不僅是物理上的加高,更是防洪理念、工程標準和綜合效益的“加法”。(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 攝影 王靜 康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