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1月7日電 2025年11月6日,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在京發布綠色供應鏈CITI指數和氣候行動CATI指數年度報告,顯示中外企業綠色供應鏈建設正在步入"縱深推進"的關鍵階段,但地緣及貿易紛爭和全球治理弱化帶來了不利影響。報告建議各界為企業綠色低碳轉型創造新的約束激勵機制,在提升供應鏈綠色韌性的同時,助力應對全球環境和氣候危機。
在對23個行業的800家中外企業的評價中,一批中外品牌因出色表現脫穎而出。阿迪達斯、富士康、彪馬在CITI指數和CATI指數評價中均名列前三名,顯示出較為完備的管理體系和強大的執行能力。耐克、Primark、戴爾、馬莎百貨、Inditex、立訊精密、思科、蘋果躋身兩個指數前十。這是IPE連續十二年發布綠色供應鏈CITI指數年度報告,也是連續八年開展供應鏈氣候行動指數年度評價。
2025年綠色供應鏈暨企業氣候行動論壇由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主辦,并得到能源基金會和國際清潔交通委員會等機構支持。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和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等科研單位,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世界綠色設計組織、丹麥工業聯合會、綠色江南和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等機構,以及國內外知名品牌和供應商企業的高管,參與論壇發言和研討。
2025年是《巴黎協定》簽署十周年,也是中國"雙碳"目標提出五周年。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已取得一定成效,而中國堅定落實"雙碳"承諾,持續推進碧水、藍天、凈土保衛戰,大力推進能源轉型和綠色低碳供應鏈建設,發揮了引領作用。然而,全球氣候形勢依然嚴峻,碳排放總量不減反增,更多地球邊界面臨突破。地緣和貿易紛爭加劇,直接影響到供應鏈安全和穩定,一些先發區域的指數得分也首次出現下降。
在全球氣候和環境治理不確定性增加的情況下,中國堅定落實氣候承諾,通過與國際接軌"企業可持續披露準則"和上市公司披露指引等,為在華供應鏈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更多確定性。大中華區企業進步顯著,富士康、立訊精密、鵬鼎控股、安踏體育、華為、維他奶國際、隆基綠能、李寧、科森科技、聯想集團、TCL實業等11家企業進入CITI指數 TOP50。
吉利汽車、華碩、恒隆地產,以及隆基綠能、通威股份、晶科能源、TCL中環、協鑫科技等5家中國光伏企業,躋身供應鏈氣候行動CATI指數TOP 50行列,上榜數量均創新高。這體現了以新能源企業為代表的大中華區企業,在開展企業及產品碳核算,以及氣候披露方面取得進展。
CATI指數評價發現,大型企業氣候信息披露逐步實現常態化,核算和披露范圍1&2(自身運營)和范圍3(價值鏈)碳排放數據的企業分別達到88%和60%。150家企業披露產品碳足跡,其中超過60%為中國企業,顯示《關于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等政策引導企業關注全生命周期碳足跡。
Primark、立訊精密、富士康、安踏、戴爾、太吉等37家企業積極賦能供應鏈降碳,推動逾3100家供應商開展工廠層級碳數據披露,同比增長10%,范圍1&2排放總計692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1298家設定了碳減排目標,承諾減排量達858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在中國可再生能源大規模擴張的基礎上,820家供應商披露的綠電使用量達608萬兆瓦時,相當于356萬噸溫室氣體減排量。
CITI指數評價發現,供應鏈環境與氣候風險管控成為企業普遍共識,近八成企業披露環境合規與改善進展。中外企業與聯采平臺推動逾2000家供應商通過蔚藍地圖披露環境問題或整改情況,逾3400家供應商通過PRTR表單,測算披露資源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溫室氣體排放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數據,同比增長22%。700家供應商連續四年披露的PRTR數據顯示,一些紡織與皮革、IT/ICT行業企業的水資源管理初見成效:2024年供應商萬元產值水耗平均值較2021年分別下降了15%與18%。
2024年以來,IPE在能源基金會的支持下,啟動"汽車 / 房地產鋼鋁供應鏈脫碳研究",旨在推動汽車和房地產企業從測算和披露鋼鋁供應鏈的溫室氣體排放入手,設定和披露減排目標,承諾并逐步擴大低碳排放鋼鋁材料的采購規模。研究顯示汽車與地產行業低碳采購初現端倪:梅賽德斯-奔馳、吉利汽車等11家車企設定鋼材減排目標;極星、通用汽車等8家設定鋁材減排目標。30家車企開展低碳排放鋼鋁的采購試點。恒隆地產、太古地產等4家房企開始在示范項目中優先采購低碳建材。
為推動企業關注并降低物流活動的碳排放,IPE還在國際清潔交通委員會的支持下,構建了貨主企業綠色物流CATI指數評價體系。首期評價顯示,一批領先企業開始逐步構建綠色物流體系。其中,彪馬、惠普、Tesco 等11家企業設定提升新能源貨車使用比例等目標,38家探索通過多式聯運、降低空載率等方式提升貨物運輸效率,12家開始推動供應商核算物流活動碳排放或披露減排行動進展。
盡管進展頗為顯著,但中外企業供應鏈環境管理和氣候行動的"承諾"與"落實"之間仍存在差距。超過四成公開承諾綠色供應鏈建設的中外企業,尚未披露綠色采購進展。因一些地區的政策轉向,部分跨國企業選擇暫不披露年度可持續發展相關報告。超六成企業未能有效推動供應鏈碳管理,僅5%推動供應鏈氣候信息披露,供應鏈實測數據仍未被鏈主企業充分應用。通過訂單激勵等方式賦能供應商使用或投資綠電的鏈主企業仍是少數,供應鏈綠電消納比例仍偏低。 企業對于生物多樣性等新興議題的關注程度仍處于起步階段。構建可追溯的供應鏈管理體系仍面臨上游供應鏈信息收集的挑戰。對于綠色溢價缺乏支付意愿,仍是阻礙上游高碳環節脫碳以及塑料等材料分類回收和循環再生利用的關鍵瓶頸。
在全球氣候治理機制弱化、塑料等全球公約達成受阻的條件下,報告倡議各界凝聚共識,完善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公眾/消費者多元參與的治理機制,通過政策、法律、標準的完善和公民、消費者行為改變,共同破解綠色溢價這一核心難題,為綠色低碳供應鏈建設注入新動力。
報告同時建議企業深化行業脫碳路徑和技術研究,加強供應商能力建設,通過充分的環境信息披露構建與利益方的信任,接受社會監督;建議主管部門持續完善企業可持續發展相關信息披露的頂層設計,構建有利于企業落實綠色生產和供應鏈低碳轉型的政策環境;建議金融機構引導資金流向更加綠色低碳的項目,同時為高碳排放產業低碳轉型中大規模、長周期的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填補融資缺口。
來自政府、品牌企業、供應商、第三方服務機構、媒體和社會組織的代表,參加了此次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