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6日晚,北京長安大戲院將迎來一場承載傳承厚度與創新活力的戲曲盛宴——荀派失傳劇目全本《白娘子》復排首演。該劇由荀派優秀傳人王夢婷領銜,特邀陳亭、李星星、曹陽陽、王瀛政、黃柏雪等南北名家聯袂同臺,攜手共譜這段跨越千年的愛情傳奇。在京劇大師荀慧生誕辰125周年之際,將這出其早年創排的經典劇目搬上舞臺,以特有的“柔情化骨、細膩傳神”,為觀眾揭開荀派演繹“白蛇傳”故事的獨特魅力。
復排初心:薪火相傳的流派使命
“這不僅是一出戲的重生,更是對荀派藝術精神的傳承。”王夢婷在接受采訪時動容地表示。早在幾年前,她便與師父孫毓敏、黃少華兩位恩師商議挖掘荀派失傳劇目,《白娘子》因其獨特的藝術價值被提上日程。這一計劃雖因特殊原因擱置兩年,但在上級領導高度重視與北京京劇院的組織引領下,創作團隊得以組建,復排順利開展,終于在2025年演出,與觀眾見面。今年又適逢荀慧生誕辰125周年的紀念契機,即成為致敬大師的重磅之作。“這份巧合更像大師的指引”,對于王夢婷而言,此次復排既是藝術修行也是使命擔當,“在《盤絲洞》《盜魂鈴》之后,這出文武并重的正劇是我藝術成長的關鍵一步。能讓荀派全本《白娘子》重現,再苦也值得。”
作為京劇史上首個將《白蛇傳》題材演繹為全本的流派,荀慧生的創作打破了當時各流派僅演《金山寺?斷橋?雷峰塔》“金斷雷” 三段的傳統,從 “游湖” 開篇至 “倒塔” 收束,構建了情節完整的敘事體系。荀慧生的《白娘子》還將傳統對該角色 “端莊仙氣” 的單一塑造,以 “柔中帶剛、情里藏鋒”的表演風格,重塑了白素貞的藝術形象。然而因該劇文武并重、對演員功底要求極高,隨著荀慧生晚年精力轉向其他創作,該劇逐漸淡出舞臺,僅留下零散唱片唱段,成為荀派傳承的一大遺憾。
守正創新:賡續文脈的經典重構
“翻遍老資料只找到幾段原板、南梆子唱段和《斷橋》的唱詞。” 王夢婷坦言復排難度,“但這也給了我們二度創作的空間,在荀派風骨基礎上融入當代審美。”此次復排由王夢婷負責劇本整理,相較于當下京劇舞臺常見的田漢版《白蛇傳》,全本《白娘子》以十五場宏大結構重現故事全貌,從“峨眉幻化”緣起,到“游湖借傘”“取傘結親”的相識與合美,再到新增“求雨贈福”“吊打王道”等特色場次,又接“醉酒驚變”“仙山盜草”“被誘上山”“聞信索夫”,然后是高潮迭起的“水漫金山”“水斗動胎”“僧放逃山”“斷橋重逢”,最終以“彌月合缽”“倒塔團圓”結尾,形成閉環敘事。
“荀大師追求的不僅是情節完整,更是人物情感的層層遞進。” 王夢婷介紹,此次特別恢復失傳的“吊打王道”場次,新增了蜈蚣精化身的妖道“王道陵”這一角色,由北京京劇院武丑行當的“青年領軍”曹陽陽扮演。劇中,王道陵挑撥許仙夫婦關系卻反遭鞭打的情節,既通過荀派標志性的“生活化表演”展現白素貞與許仙的信任羈絆,更設計了武丑技巧動作,讓反派角色生動立體。更通過挑撥離間、夫妻互信等情節,深化“真情堅不可摧”的主題。這種 “正劇基調 + 趣味細節”的設計,恰是荀派劇目“亦莊亦諧”風格的典型體現。
破壁融合:舞臺呈現的匠心注入
此次復排在北京京劇院帶領下,匯聚了業內多位實力主創,為劇目品質保駕護航。特邀藝術顧問荀皓與劉耀春助力創作,荀皓為荀慧生大師的嫡孫,深耕戲曲與影視創作多年,此次對劇目復排給予了諸多支持與關心;北京京劇院資深京劇導演劉耀春擔任導演,始終緊扣“情”字核心,圍繞許仙與白素貞從相識、斷橋、合缽到團圓的感情脈絡展開,力求讓觀眾深刻感受這段經典愛情故事的細膩與動人。北京京劇院優秀青年導演、舞臺監督徐帥帥擔任執行導演,不僅在劇目統籌與舞臺呈現上助力,還在劇本創意環節與羅帥共同給予重要支持,為劇本打磨注入活力。
武戲部分作為該劇的一大亮點,特邀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年金鵬負責武打設計。打破以往《白蛇傳》武戲中“水斗”環節多以小快槍等平緩動作呈現的傳統,別出心裁地設計了極具特色的對劍場景,并將唱腔與武打結合,讓武戲更具觀賞性與沖擊力;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優秀武丑演員張青松則以“技導”身份參與其中,為武戲細節的完善提供專業保障。作曲方面,北京京劇院優秀青年作曲喬欣傾力加盟,為劇目量身打造貼合劇情與情感的音樂,進一步豐富劇目藝術表達。
演員陣容上,該劇呈現出藝術融合的創新思路。許仙一角突破多由傳統小生演繹模式,由天津河北梆子劇團副團長陳亭以女老生身份演繹,作為京劇、梆子“兩門抱”演員,她在劇中全程以京劇唱腔呈現角色,排練期間更得到劉耀春老師手把手的細致指導;小青則由浙江京昆藝術中心武旦演員李星星飾演。陳亭與李星星的參演將在藝術上碰撞出別樣火花,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觀劇體驗。
文武兼修:精益求精的藝術攻堅
在創排中,王夢婷對劇目細節與荀派風格的呈現有著深入探索。劇中唱腔板式豐富,尤其像“南梆子”“二六”“流水”等極具荀派韻味的唱段,更是在作曲喬欣的創作基礎上,融入了她多年學習荀派的理解與經驗,進行二度創作,精心打磨唱腔的風味與質感。在“合缽”段落,還特別設計了動聽動情的大段二黃唱腔,進一步增強了劇目的聲樂層次。
情節設計上,第七場“盜草”尤具特色。為演好這場戲,王夢婷特意赴江西,向京劇巨匠關肅霜的大弟子穆雯秋老師學習已近乎失傳的關派“盜草”戲路。這種表演形式是邊打對劍邊演唱,精彩獨特。同時,劇組還在“盜草”一折中加入“雄黃陣”情節,以此更鮮明地體現白素貞救夫的決心,凸顯她在戰斗中的困境,進而突出其對許仙的真情與不惜犧牲生命的付出。
在堅守傳統內核的同時,劇組也十分注重舞臺的視聽呈現。舞美方面引入先進的全息投影技術,打造互動效果;作曲編曲上,還為劇目創作了主題概念主題曲,以新穎元素為這部老戲注入新生機。
排練過程中,不少編排好的內容會被推翻重排,反復打磨“唱念做打”等各環節。由于留存的相關內容有限,劇目創作不僅是“恢復”,更需要王夢婷憑借多年荀派積累,與整個創作團隊共同進行大量二度創排,創作量與難度都相當大,但這也成為團隊精益求精的動力,力求呈現一部高質量的荀派佳作。
團隊同心:傾力打造的荀派新篇
“這是我遇到最難的戲,創排就像爬坡,每一步都要拼盡全力。” 王夢婷坦言道出了創排的艱辛。這出戲的“難”,首先在于對演員的全能要求。不同于《盤絲洞》《盜魂鈴》等詼諧娛樂劇目,荀派《白娘子》作為彰顯女性力量的正劇,需演員兼具扎實唱功、精湛武功與細膩表演功底。王夢婷透露,雖幼年與武旦同練基本功,武功基礎扎實,但分行當后久疏武戲,如今重拾對劍、開打等技巧,每一個動作都需重新打磨,“沒有過硬武戲基礎,根本無法呈現舞臺效果”。荀派擅長人物刻畫,更要求她在程式表演中注入鮮活情感,形成“唱念做打”四位一體的藝術表達。
更大的壓力來自經典的光環。自田漢改編《白蛇傳》確立經典范式后,有珠玉在前,如何讓荀派版本既保留“俏、媚、脆”的風格,又凸顯正劇的女性力量,成為復排創作關鍵。初入劇組時,王夢婷也常感到“信心不足”,但團隊的凝聚力讓她重拾底氣。北京京劇院演員們頂著三班倒的密集演出壓力,仍全情投入排練,用“一棵菜”精神擰成一股繩。這種齊心協力的創作氛圍,與劇目蘊含的詩情畫意相得益彰,讓她愈發堅定:“這出戲凝聚著團隊心血,必將帶給觀眾不一樣的荀派韻味。”從力不從心到堅定自信,王夢婷和她的創作伙伴們體現出來的,正是新時代戲曲人的擔當與朝氣。
京劇《白娘子》的復排,不是簡單的“劇目重生”,而是荀派藝術“活態傳承”最生動的注腳。當長安大戲院的舞臺燈光亮起,那束光不僅照亮了《白娘子》的千年傳說,更點亮了荀派藝術傳承的薪火。從復排初心的悄然萌發,到搶救失傳劇目中的攻堅克難,演出早已超越了“重現”的意義——它是一場跨越時空的藝術重逢,讓沉睡的經典在“守正”的堅守與“創新”的突破中緩緩蘇醒。“盼著老戲迷品出荀派的原汁原味,也盼著新觀眾愛上傳統戲曲的獨特魅力。”王夢婷的期待里,藏著傳承者的赤誠;而在大師誕辰年讓這出戲重新立在舞臺上,既是對荀派藝術的致敬,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諾:讓經典不落幕,讓荀韻永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