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1月10日電(記者 李夢涵)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科研底層邏輯、加速科學發現,"人工智能+科學"已成為趨勢,為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科學技術難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11月9日,中國科學院聯合團隊研發的"磐石V1.5:一站式科研平臺"在2025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上正式發布。該版本是繼今年7月26日1.0版本發布后的重要演進,標志著磐石在平臺化、體系化的發展路徑上邁出了堅實一步。
在本次V1.5升級中,平臺進一步增強了"磐石·科學基礎大模型"與"磐石·文獻羅盤"的基礎能力,新增"磐石·創新評估"與"磐石·智能體工廠"兩大科學智能體,功能更為完備。該平臺已推動天體物理、材料合成與力學工程等關鍵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磐石·科學基礎大模型"在科學推理與模態理解等關鍵方面取得系統提升。在科學推理方面,可實現128K超長上下文工具調用,新增圖像裁剪、縮放、翻轉等代碼操作,提升多模態推理能力,并大幅降低了模型輸出的數字幻覺。在模態理解方面,對于波數據理解,能夠精準預測各類恒星耀發現象,識別準確率超70%;對于譜數據理解,實現了不依賴底庫的未知分子結構生成,采樣10次條件下的精確匹配率達99.5%;在場預測任務中,預測精度相較單領域模型最高提升28.6%。
"磐石·文獻羅盤"實現效能躍升。文獻調研覆蓋度提升59.3%;能夠高效自動生成圖、文、表并茂的文獻綜述,處理效率提升2.4倍;在科研寫作環節,全面支持從論文、報告到演示文稿的規范撰寫與專業呈現。
本次新增的"磐石·創新評估"為科研選題、技術方案創新評估等關鍵核心節點的科研決策提供支持。可輔助完成跨學科選題發現、科研文獻投稿建議與學術文稿修訂優化指導,形成從靈感到影響力的研究閉環。
全新推出的"磐石·智能體工廠"旨在幫助研究人員以更低的門檻創建和使用專業科研工具。該工廠集成自然語言生成、多智能體協同編排、可持續工作流與智能體管理等核心能力,可為多學科交叉研究提供更加高效、智能的支持。
磐石已在多個前沿學科領域實現深度應用,大幅加速科研進程。
在天體物理領域,針對恒星參數反演中計算成本高、流程復雜的挑戰,團隊聯合國家天文臺,基于磐石開發了恒星參數智能反演工具鏈。該系統將傳統復雜的數值計算轉化為高效的插值與加權匹配,顯著提升了反演速度,增強了結果的可靠性、穩定性與可解釋性,降低了算力成本和使用門檻,使跨領域研究人員也能輕松開展恒星參數的分析與驗證工作。
在能源材料領域,為改變材料研發長期依賴"大海撈針"式經驗試錯的局面,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基于磐石構建了全自動端到端的材料逆向設計系統S1-MatAgent。該系統能自主完成文獻閱讀、材料計算和材料優化。以新型析氫反應合金催化材料為例,該系統成功從兩千萬種候選配方中快速鎖定13種高性能材料,其中新發現材料活性較傳統商用催化劑提升38%,將原本需數月的設計周期縮短至30分鐘,標志著材料研發邁出從"經驗試錯"向"AI驅動"的關鍵一步。
在力學工程領域,針對高鐵、飛機等復雜構型在流體載荷計算中的高成本、長周期難題,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基于磐石研發了智能載荷計算技術。該技術成功將數據稀缺場景下的關鍵參數誤差降低42%;將高鐵氣動問題的仿真分析時間,從傳統的數小時縮短至秒級;并支持多格式三維構型輸入,自動完成從數據解析、專用工具調用到結果可視化的全流程,為重大裝備的構型設計與優化提供了關鍵數據支撐。
目前,磐石已逐步成為科學知識的全能手、文獻的超級分析師、專業問題的精算家、創新決策的評估師,并將逐漸成長為支撐重大科研攻堅的參謀和智囊,賦能科研范式重塑,開啟科學研究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