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四川大劇院燈光漸暗,一場關于成長、關于自我、關于當代男性生命歷程的舞蹈對話正式開啟。全男班現代舞劇《我·們》在這里完成首演,用80分鐘無中場休息的沉浸式演繹,為觀眾呈現了一幅當代男性在社會角色與自我認知中掙扎、蛻變的生命圖景。首演當晚,劇院座無虛席。
《我·們》由國家級專業創作團隊傾力打造,匯集了國家一級演員、國家級院團舞蹈首席、獲國內外頂級獎項的舞者及主創團隊。該劇由90后獲獎導演薄樂領銜主創,這位畢業于解放軍藝術學院的青年才俊曾憑借雜技劇《先聲》《天山雪》等作品斬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舞蹈“荷花獎”、“文華大獎”等多項國家級榮譽。
舞者陣容同樣星光熠熠,國家一級演員馬垣涵曾參演楊麗萍舞劇《孔雀》全國巡演并獲得首屆《新民族舞大會》冠軍;呂光濤憑借舞劇《五星出東方》獲得“文華大獎”和“五個一工程獎”;擁有近20年專業雜技表演經驗的丁嘉恒曾憑借雜技劇《聊齋遺夢》獲第十屆藝術節獎,并在武漢《漢秀》擔任主演長達10年。
該劇以“MEN”與“我們”的雙重解讀為核心,通過九個主題章節,以多篇章的舞臺呈現與象征化的舞蹈肢體,展現男性在成長與社會規訓中的夢想、掙扎與自我和解。舞者與觀眾現場互動,將這些成長軌跡轉化為極具藝術感染力與思 想穿透力的舞臺 語言。
首演前后,《我·們》在社交媒體平臺引發了廣泛討論。這種從劇場到社交媒體的延伸討論,讓《我·們》超越了單純的藝術欣賞,成為一次關于成長、關于身份、關于自我認知的公共對話。
《我·們》的意義,不僅在于開拓了全男班現代舞劇的創作路徑,更在于它以高水準的藝術表達介入了當代社會的核心議題。在性別話語日益多元、身份認同愈發復雜的當下,這部作品沒有簡單地強調“男性困境”,也沒有陷入性別對立的窠臼,而是將男性的成長經驗置于更廣闊的人性維度中進行審視,通過舞蹈的形式,實現了情感的普遍傳遞與價值的深層共鳴。
從文化建設的角度看,《我·們》證明了現代舞不只是形式實驗,更可以成為社會觀察的有力工具。這種將藝術創新與社會關切相結合的創作路徑,體現了新時代文藝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據平臺信息,11月12日至13日在重慶大劇院持續上演。這部以“肢體為語言、以舞臺為鏡”的現代舞劇,正在用高水準的藝術創作,為當代人提供一次審視自我、理解他人、思考成長的機會,為新時代文藝創作如何回應社會關切、傳遞時代聲音提供了有益探索。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發布)
以上內容為推廣信息,所涉及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消費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