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在新建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速鐵路(簡稱滬寧合高鐵)啟東特大橋施工現場,最后一塊預制構件灌漿完成,標志著由中鐵上海工程局承建的滬寧合高鐵滬寧段Ⅵ標裝配式橋面系施工完成,這也是滬寧段完成的首段橋面系預制構件安裝,項目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
Ⅵ標啟東制梁場預制構件廠位于南通市啟東市,是滬寧段首家裝配式橋面系預制構件廠,承擔啟東特大橋DK85+571.27~DK110+001.74區段內40米簡支箱梁段對應的橋面附屬結構施工作業,共預制并安裝裝配式橋面系11378塊,總長達22.6公里。
裝配式橋面系主要包括高鐵列車運行所需的動力電源電纜槽和用于列車定位的通信信號電纜槽,結構上由防護墻、豎墻B、豎墻A三堵隔離墻組成。相較于傳統現澆工藝,裝配式橋面系具備安裝自動化程度高、勞動強度低、成品破損率小以及環境影響小等顯著優勢。
自項目啟動以來,建設管理單位滬杭客專公司協同施工單位中鐵上海局項目部依托勞模創新工作室,組建智能建造科技團隊,持續優化施工方案與工藝裝備,把裝配式橋面系在工廠內預制為整體構件,成功實現從傳統現澆模式向智能化預制生產的轉型。整個預制過程實現一鍵啟動、自動化流水作業,依托互聯網系統對各個工序實時監測與協調,10道主要工序高效銜接,單塊構件生產僅需10分鐘。
作為國內首座鐵路裝配式橋面系構件智能工廠,該廠在關鍵工位使用機器人作業,大幅降低了人工勞動強度。現場僅配置38名工人即可完成構件的量產與安裝,相較傳統工藝所需49人,減少用工11人,降幅達22%,在提升生產效率的同時有效改善了作業條件。
在構件運輸與安裝環節,項目團隊首創研發了裝配式橋面系安裝成套自動化設備進行模塊化拼裝,具備構件起吊、卸車與安裝全流程自動化功能,并可實現自動折疊錯車與原地轉向雙側安裝,突破了運架梁期間無法同步開展橋面系施工的限制,提高了安裝效率。施工過程中,項目部推行履職清單化與檢查定量化管理,構建“定格、定人、定責、定效”的全鏈條穿透式網格管控體系,對關鍵風險點實施全過程監控,為橋面系施工順利完成提供了堅實保障。
此外,作為滬寧段全線唯一承擔40米箱梁預制任務的啟東制梁場,通過“信息化平臺+核心智能工裝”集成應用,實現了混凝土試件自動檢測、記錄與處理,以及遠程控制自動噴淋養護與自動測溫控溫,全面提升了鋼筋加工等精度,為40米箱梁的規模化預制提供了堅實技術支撐。
依托裝配式橋面系智能制造與安裝關鍵技術,啟東制梁場實現了“五個首創”,將新質生產力理念融入工程建設實踐,樹立了橋梁建造新范式。相關成果榮獲中國中鐵2024年度綠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第四屆實用技術創新大賽實用技術獎、2024年度節能低碳技術等重要獎項,并已受理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14項,成為中國高鐵建設領域科技創新與綠色發展的典范。
新建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鐵是滬渝蓉高鐵的東段線路、國家“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沿江高鐵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沿江通道主要路網客流、沿海及京滬通道部分直通上海客流的運輸。該項目建成后,在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間建起一條快速新通道,對于優化沿長江地區鐵路網布局、服務長江經濟帶協同發展,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圖片由姜玉鵬授權提供)
以上內容為推廣信息,所涉及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消費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