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冬季來臨,呼吸系統疾病進入高發期,氣溫驟變、空氣污染等因素疊加,使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病,COPD)與哮喘等疾病的急性加重風險顯著上升,防治工作尤為關鍵。在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醫療領域的創新成果引人矚目,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慢病防控的診療進展與管理模式也成為了各方聚焦的熱點議題。
全球哮喘防治創議(GINA)科學委員會委員、世界衛生組織(WHO)慢性氣道疾病哮喘指南專家組委員、中華醫學會呼吸分會哮喘學組副組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張旻教授在本次進博會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以哮喘為例,隨著治療手段的進步,哮喘治療目標也在不斷提升。《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新增了"臨床治愈"的概念,創新方案的臨床應用正在讓這一目標成為可能。
此前,世界衛生組織(WHO)環境與慢性氣道疾病負責人聯合五位全球呼吸領域知名專家舉行政策對話,圍繞《聯合國非傳染性疾病政治宣言》發布后政策如何轉化為實踐展開熱烈討論。學者一致認為,應對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關鍵在于早篩早診、規范治療與風險源頭控制。提升藥物可及性、強化公眾健康意識、加速創新療法普及,是減輕疾病負擔的有效路徑。張旻教授強調:"如果各國在早診、全面評估、精準治療以及煙草和環境治理等主要疾病風險因素上采取積極防控行動,有助于預防和減輕大部分呼吸疾病的負擔。"
防治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中國方案"不斷升級
近年來,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帶來的健康威脅與經濟負擔日益加劇,成為全球公共衛生的核心挑戰。2025年,聯合國第一份《非傳染性疾病與心理健康政治宣言》文本首次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列為全球健康優先議題,并即將提交聯合國大會投票批準,標志著國際社會對呼吸健康的重視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中國,防治行動早已穩步實施,2024年,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3部門聯合印發《健康中國行動——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防治行動實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將70歲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降至8.1/10萬及以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024.7《關于印發健康中國行動——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防治行動實施方案(2024—2030年)的通知》。實施方案從健康教育、風險控制、早期篩查、基層能力建設到長期管理,全面構建起覆蓋全人群、全周期的防治體系,既注重公眾健康意識的提升,也強化基層醫療機構的早篩與隨訪能力。
"無論是哮喘還是慢阻肺病,都離不開患者長期的'自我管理'。"張旻教授表示,在呼吁公眾成為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建立"自我管理"主動性的同時,還要善于利用新技術促進自我管理習慣的形成,例如引入AI技術、可穿戴設備等,幫助患者了解身體的需求和變化,有效提升自我管理。
此外,通過醫防融合、醫保支持、提升藥物可及性和推動保險創新等機制,"中國方案"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健康保障。制度"組合拳"的合力,正推動我國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防控從"分段式管理"邁向"系統性治理"。
長期以來,我國逐漸構建起覆蓋全人群、全周期的防治體系,從健康教育、風險控制、早期篩查、基層能力建設到長期管理,并著力完善醫保支持與藥物可及性,推動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防控水平提升。
守護居民呼吸系統健康,"中國實踐"提供借鑒
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我國呼吸健康防治工作已取得顯著進展。張旻教授介紹,以吸煙這一關鍵危險因素為例,15歲及以上人群吸煙率已降至23.2%[ 新華社.2025.5.29《繼續下降!中國15歲及以上人群現在吸煙率為23.2%》。隨著控煙政策的不斷收緊,二手煙的危害顯著減少。數據顯示,北京實施控煙政策十年來,急性心梗患者住院數減少超5萬例,慢阻肺病患者住院數減少超過42萬例[3 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據估算,北京控煙10年減少超5萬急性心梗、超42萬慢阻肺住院》。
我國的呼吸疾病防治體系建設正在提速。以慢阻肺病為例,2024年9月,慢阻肺病正式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服務規范(試行)》同步出臺,基層醫療機構在隨訪評估、分類干預與連續性健康服務方面的作用被進一步強化,實現了"防、治、管"一體化的閉環管理。而PCCM專病照護能力提升包括哮喘和慢阻肺病等更是使得慢病管理進入同質新臺階。
然而慢阻肺病和哮喘的防控形勢依然嚴峻,我國慢阻肺病患者超1億,60歲以上人群患病率超27%,哮喘患者約4570萬。全球疾病負擔研究顯示,我國慢阻肺病死亡人數居全球首位,年死亡近100萬人,僅次于心腦血管病和癌癥。相關研究顯示,慢阻肺病已成為我國第三大致死性疾病,張旻教授指出,目前我國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防控仍存在"知曉率低、診斷率低、規范率低"的"三低"困境。
張旻教授強調,強化基層診療能力是當務之急,應確保各級醫療機構具備基本吸入藥物和控制手段。同時,控煙政策需更加嚴格落實,尤其在西部地區。此外,依托醫聯體等創新機制,推動肺功能檢查設備可及性,也是提升防控效能的重要抓手。
此外,中國正在不斷更新診療標準和指南。"我們發布了最新的中國哮喘指南,將國際理念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從診斷評估到精準治療不斷升級。同時加大公眾科普力度,幫助患者實現從癥狀控制到生活質量提升的全程健康管理。"張旻教授補充道。
引入三個"新",構建診療管理全鏈路
展望未來,中國正在以系統思維和科技創新為驅動,新的AI技術、新的治療手段、新的社區管護場景"三新"并行,構建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預防、診斷、治療、管理"的全鏈路。
張旻教授認為,防治工作需在政策、科技與服務層面協同推進:國家衛生與環境政策的制定,需要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護理和預防措施有機銜接。人工智能、精準醫療與基層智能化設備的應用,為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防控帶來了全新契機。"未來,我們可以為基層配備各級吸入藥物和裝置、肺功能儀等必要設備,再結合AI輔助分析技術,幫助醫生制定更精準的個體化治療方案。"
在識別高風險人群與預防急性發作方面,AI遠程健康監測、社區數據互聯等技術的應用,助力疾病防控更加貼近社區民眾,使基層醫療機構能提前識別危險信號并及時干預,顯著改善患者長期結局。張旻教授表示,新技術、新模式惠及患者的"最后一米"離不開基層的實踐工作和患者的自我管理,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我們仍需要通過開展培訓計劃或PCCM學科規范化建設等項目,提高基層醫生的規范化診療和管理能力,彌合初級護理與專科護理之間的差距,改善對慢阻肺病和哮喘管理的整體水平。
此外,創新藥物的不斷涌現,也正重塑慢阻肺病、哮喘等疾病的治療格局,將臨床診療的目標推進到了新的階段。例如生物制劑等靶向藥物的出現,為幫助患者控制疾病癥狀,改善生活質量帶來了新希望。以哮喘為例,哮喘免疫機制的深入研究及生物制劑的問世,使得哮喘治療效果得到質的飛躍,治療目標也已經從臨床控制提升到"臨床治愈",即達到1年及以上無癥狀、無急性發作、肺功能正常且無需口服糖皮質激素(OCS)治療,實現以上四個維度指標即可視為"臨床治愈"。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大部分情況下"臨床治愈"是基于持續良好的治療和管理,而非不需要治療的真正治愈,因此患者的持續管理至關重要。張旻表示,雖然這是加引號的"臨床治愈",但靶向生物制劑的臨床應用確實讓這一目標變得觸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