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之北,長江之濱,一座正在崛起的現代化碼頭,正悄然改變著內陸開放的版圖。作為湖南省重點建設工程、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標志性項目之一,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承建的岳陽港道仁磯碼頭工程項目,在泥沙深處刻下“科技創新、人才攻堅、黨建引領”的奮斗印記。這里,不僅見證著一座港口的拔地而起,更映照出中國式現代化在長江之畔的生動實踐。
圖片由中交二航局授權提供
岳陽,地處長江黃金水道與京廣鐵路交匯處,自古為通江達海之要津。近年來,隨著長江經濟帶建設和湖南“三個高地”戰略深入推進,岳陽被確定為全省開放發展的“橋頭堡”。岳陽港道仁磯碼頭工程項目,正是這一國家戰略的關鍵落點。
項目總投資超12億元,設計年吞吐量逾千萬噸,是湖南省打造億噸大港的重要支撐工程。建成后,將實現“鐵水聯運”“江海直達”,為湖南打開通江達海新通道。
然而,項目建設面臨多重考驗:江流急、淤層厚、基巖深,地質條件極為復雜。面對困難,中交二航局建設者們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精神,在長江滾滾濤聲中,書寫下新時代交通強國建設的堅實篇章。
在江水之下的幾十米深處,一根根斜樁精準嵌入基巖,撐起了碼頭的“鋼鐵脊梁”。這一創新源自項目團隊自主研發的“一種鉆頭導向裝置以及斜樁旋挖施工方法”——針對長江深厚淤泥層和大傾角樁施工難題,通過帶導向器鉆頭+旋挖鉆控制器(實施采集、調整手柄及傾角傳感器信號),確保鉆孔斜度與鋼管樁外孔徑斜度一致,實現了毫米級精度控制。
“每打一根樁,就像和長江較勁。”項目總工程師曾勇說。這項工法的成功應用,打破了以往長江沿線斜樁施工的技術難點,為同類水工結構提供了可復制經驗。
與此同時,項目部還承擔了省部級科研課題《基于BIM技術的河港碼頭設計施工一體化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團隊通過BIM模型構建、施工仿真與智能監測,實現了設計、施工、質量、安全的全過程數字化管理。在智慧工地平臺上,每根樁、每方混凝土都有“身份標識”,數據實時回傳、自動分析預警。科技創新讓港口建設進入“可視化、可追溯、可調控”的新時代,道仁磯碼頭也成為長江中游智能建造的樣板工程。
在項目部的集裝箱辦公室里,墻上貼著一句話:“青年強,則工程強。”這不是口號,而是現實寫照。項目青年骨干平均年齡不足35歲,他們從勘測到施工,他們幾乎包攬了全部關鍵環節。
曾勇是其中的“定盤星”。他帶領技術團隊連續攻關多個關鍵節點,成功將鋼管樁垂直度嚴格控制在設計要求水平之上。帶領團隊搭建BIM信息化管理系統,用“數字長江”守護工程質量。
正是這些年輕人,用理想與專業,為港口注入了持續的創新力量,也為企業人才梯隊建設樹立了鮮活樣本。
港口建設的力量,既來自技術與管理,也來自信仰與組織的凝聚。道仁磯項目黨支部始終堅持“黨建引領、工程創優”的思路,把黨旗插在施工一線。黨員突擊隊、青年攻堅組活躍在關鍵工區;“紅旗責任區”與“黨員示范崗”成為攻堅克難的精神坐標。
2024年汛期,長江水位突漲,部分施工區域面臨沖刷風險。項目黨支部迅速成立應急小組,黨員干部帶頭奔赴現場,晝夜加固防浪板、巡檢堤腳,連續奮戰30個日夜,確保了工程安全。那一夜,江風呼嘯、探燈閃爍,黨旗在江面上獵獵作響——成為所有建設者心中最亮的燈塔。
同時,項目部將黨建融入日常管理:設立“江畔夜讀班”、開設“一線微黨課”、推行“師徒結對”,讓理論學習在實踐中生根,讓黨建成果轉化為安全質量的實際成效。
“黨建不是墻上的標語,而是現場的執行力。”黨支部書記代志武的一句話,道出了全體建設者的共同心聲。
今日的道仁磯,江面機聲隆隆,泊位輪廓清晰可辨。未來,這里將建成現代化散貨碼頭,年吞吐能力超千萬噸。
隨著項目推進,岳陽港將實現“港產城一體化”發展,助推湖南構建“南聯北通、東出西進”的開放格局,成為長江中游連接國際航運的重要樞紐。
從圖紙到現實,從泥沙到鋼鐵,道仁磯碼頭見證的不僅是一座工程的崛起,更是一種精神的延續——創新、奮斗、團結、奉獻。
長江依舊奔流,新時代的答卷正徐徐鋪展。
在這片江天交匯的地方,中交二航局的建設者們正以匠心致遠,用一座碼頭的崛起,為國家交通強國建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長江之畔,筑夢深藍。他們,讓夢想抵達更遠的地方。
(郝自陽)
以上內容為推廣信息,所涉及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消費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