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 陳奕樊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武欣中)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自行車(公路)賽日前在珠海鳴槍開賽,速度與激情之外,另一道風景同樣動人,在賽場各處,1543名“小海豚”如同躍動的浪花匯聚成服務的海洋。從場地引導到物資分發,從競賽服務到應急支持,他們的身影遍布賽場的各個角落,用微笑與行動詮釋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為這場跨越粵港澳三地的體育盛會注入溫暖而持久的青春能量。
珠海青年志愿者護航十五運。團珠海市委供圖
清晨五點,天剛蒙蒙亮,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的王國琳便已整裝待發。作為11月7日首批上崗的自行車(公路)賽會志愿者,她仔細整理著胸前的證件,反復確認著服務流程,準備迎接這一天的挑戰。
“您的證件請出示一下,休息區請往這邊走。”在賽事入口處,王國琳面帶微笑,一邊熟練地查驗證件,一邊為參賽選手提供指引。青年志愿者們溫暖的笑容,成為許多選手對珠海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
這支專業志愿者隊伍的背后,有一套科學嚴密的組織體系在提供有力支撐。團珠海市委構建的“團市委+領隊老師+志愿者骨干”三級管理機制,猶如一張精密的服務網絡,將1543名志愿者有序分布在8個項目中,每位志愿者都能得到及時的指導和支持,確保服務質量始終在線。
珠海青年志愿者護航十五運。團珠海市委供圖
根據賽事安排,志愿服務采取分項目、分批次的精準調度模式。在自行車(公路)賽事期間,298名青年志愿者分布在53個崗位上,開展場地指引、證件查驗、技術官員服務、媒體服務、車隊聯絡等多樣化工作。每個崗位都有明確的工作職責和服務標準,保證賽事服務井然有序。
“無論走到哪個區域,都能看到志愿者忙碌的身影。”來自云南隊的參賽選手稱贊,“他們耐心解答、主動提供幫助,讓人倍感溫暖。”
港澳青年志愿者的踴躍參與,讓青春的朝氣與同心的情誼在賽場內外緩緩流淌。
“能在家門口參與這樣高規格的賽事服務,讓我感到無比自豪。”來自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的澳門籍志愿者梁海琳說。在她看來,志愿服務不僅是工作,更是搭建友誼橋梁的契機。從培訓到上崗,她與來自不同地區的志愿者建立了深厚友誼,“這種家人般的溫暖,讓我對‘粵港澳一家親’有了更深的理解。”
香港籍志愿者許穎茵在已完成的廣播體操項目中表現出色,她的專業服務贏得了各方贊譽。“通過志愿服務,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粵港澳協同發展的意義。”她表示,希望用自己的服務,展現香港青年的風采,也為促進三地交流貢獻一份力量。
近年來,珠海持續深化珠港澳合作交流,積極搭建三地青年協同服務的平臺。在第十五屆中國航展、第七屆中國國際馬戲節等大型賽會、展會中,珠港澳青年志愿者攜手合作,以專業服務贏得點贊;通過共同種植“珠港澳青年林”“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紀念青年林”,常態化開展“珠澳一家親”珠澳青年志愿家庭交流等互訪交流活動,三地青年在互動中增進了解、凝聚共識,在持續的交往中深化認同、匯聚合力。
責任編輯:陳鳳莉
版權聲明:凡本網文章下標注有版權聲明的均為中國青年報社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使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