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1月12日電 當地時間11月10日,"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實踐"主題邊會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中國角舉行。本次邊會聚焦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實踐,分享經驗、凝聚共識。
中國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西蒙·斯蒂爾、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英格·安德森、聯合國秘書長氣候行動和公正轉型特別顧問、聯合國助理秘書長賽爾溫·哈特、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劉振民等出席邊會并致辭。COP30中國代表團團長、生態環境部副部長李高主持邊會致辭環節。
黃潤秋在致辭中表示,中國政府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中國將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更實舉措謀劃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持續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推動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全球治理倡議,努力為應對氣候變化和全球環境治理作出新的貢獻。
李高表示,作為世界綠色發展的堅定行動派、重要貢獻者,中國始終堅持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建設性參與氣候變化多邊進程,同各方一道,切實履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各盡所能、團結協作,為共建清潔、美麗、可持續的世界注入智慧與力量。
斯蒂爾認為,中國始終是全球氣候行動的基石。長期以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通過南南合作機制深化發展中國家間氣候協作,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積極踐行對話承諾,以實際行動推動全球氣候治理進程。
在安德森看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的理念蘊含著深刻的發展智慧。在這一理念引領下,中國在多個關鍵領域展現出全球引領力:如電動汽車領域產銷量均位居全球首位、單位 GDP 能耗持續走低、碳市場建設蓬勃發展等,諸多成就為其他國家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實踐經驗。
哈特表示,COP30注定也必須成為人類應對氣候危機的重要轉折點。《巴黎協定》實施的首個十年已充分證明,應對氣候危機的目標并非遙不可及,全球已取得巨大且卓越的階段性進展。未來十年,國際社會必須采取更為有力的重大行動,才能讓全球氣候治理重回正軌。
劉振民表示,今年恰逢《巴黎協定》簽署十周年,也是中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第五年。9月24日,中國宣布新一輪自主貢獻目標,首次明確碳達峰階段后全經濟范圍、全溫室氣體凈排放下降等一攬子重大舉措,向國際社會釋放了中國堅定不移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強烈信號和強大定力。
主旨發言環節,氣候變化全球適應中心首席執行官帕特里克·費爾科延,美國環保協會總裁柯瑞華,克萊恩斯歐洲環保協會首席執行官勞拉·克拉克,世界資源研究所全球業務和國家行動執行董事阿德里亞娜·洛博,馬里蘭大學教授、全球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前美國總統氣候特使辦公室杰出高級顧問內森·赫爾特曼等從多元視角分享了對生態文明建設與美麗中國實踐的深刻見解,充分展現了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深化全球氣候治理的前瞻性思考與戰略格局。
"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圓桌對話環節,來自國內外的九位專家學者圍繞綠色外交、能源轉型、氣候減緩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為推動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建言獻策。"綠色轉型與美麗中國建設實踐"主題發言環節,來自地方政府與企業的五位代表,分享了他們在推動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過程中的探索、實踐與思考。
邊會期間,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胡軍發布《綠水青山繪就美麗畫卷——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創新與世界意義》,通過豐富實踐案例,解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深層內涵,直觀展現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實步伐。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逯世澤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5年度報告》,清晰地呈現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新戰略布局。
邊會旨在向世界講好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故事,展示美麗中國建設積極進展,提振全球氣候治理信心。為配合此次邊會,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中國新聞網聯合出品了公益歌曲《只此青綠中》,于11月10日當天全球發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