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彈之鄉,書場座無虛席;青年學子,親手“復刻”非遺宋錦;老年大學里,銀發舞者身姿矯健……眼下,蘇州高新區正以創新與溫情,書寫文化傳承的鮮活篇章。
優秀傳統文化“吸粉”“出圈”。秋末冬初,涼意漸濃,卻擋不住評彈愛好者梁玉紅的腳步。作為蘇州高新區楓橋街道楓橋書院評彈沙龍的“鐵桿粉絲”,每到活動日,57歲的梁玉紅總是早早趕到,打掃場地衛生,為茶壺續上熱水,再迫不及待地撥響琵琶試音——“叮叮咚咚”的輪指聲揭開了這場由評彈愛好者俞建英牽頭的文化雅集。
2020年,“麗調”嫡傳徐紅牽頭在楓橋街道康佳社區開設評彈班,吸引大批評彈愛好者參與。在此基礎上,2024年,俞建英等人牽頭組織楓橋書院評彈沙龍,每周定期召集轄區內的評彈愛好者欣賞和學習評彈。
“一開始,只有四五個人,大家一起琢磨琵琶彈奏、曲調升降等;現在,成員逐漸增加,有些人甚至從其他區域專程趕來。”
出生在楓橋街道的蘇州評彈表演藝術家徐麗仙,唱腔細膩婉轉,創立了極具影響力的“麗調”評彈文化,至今仍凝聚著楓橋人的情懷。
午后,楓橋書院內傳來悠揚的琵琶聲與婉轉的唱腔。俞建英站在教室前排,手持琵琶,帶領大家練習《楓橋夜泊》基本唱腔。在她身旁,梁玉紅神情專注地撥弄琴弦;另一邊,66歲的吳菁反復練習輪指技巧。他從其他區域趕來,近一小時的地鐵車程并未阻斷他的熱情;56歲的新學員胡建珍說,“剛開始學的時候,手指僵硬,按弦按得生疼。”她揉了揉手指,“但班里兩位帶頭人特別有耐心,一遍遍地教我們指法和節奏。”
帶頭人俞建英穿梭在學員之間,時而停下來糾正指法,時而點頭贊許,“別急,慢慢來,每天練半小時,堅持下去就會有進步。”現場,茶香與弦音交織,構成一幅生動的文化傳承圖景。
楓橋街道文聯主席楊永忠說,當地評彈文化底蘊深厚,其中,徐麗仙及其創立的“麗調”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她的影響下,不少楓橋人都能唱上一兩句經典曲調,哼唱評彈成為大家共同的愛好。”
為傳承評彈文化,楓橋街道設立徐麗仙紀念館,陳列她生前的演出服飾、樂器、曲譜等珍貴資料。
“不少評彈愛好者,聽著徐老師的唱段長大。”俞建英說,“現在,我們沙龍也經常排練‘麗調’經典曲目,就是為了讓這門藝術在楓橋傳承光大。”楓橋街道還邀請徐麗仙的女兒、“麗調”傳承人徐紅到楓橋書院,為愛好者傳授麗調精髓。如今在楓橋,公園長廊、社區活動室里總能聽到熟悉的弦琶之聲,這里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評彈之鄉”。
基于深厚的評彈文化底蘊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楓橋街道在轄區內打造全域覆蓋的書場資源,居民在家門口就能聽到經典評彈曲目。
東楓、康佳、麗仙三大書場分布在街道東、中、西部,形成便捷的文化服務網絡。“現在,三大書場每天下午都座無虛席,很多人中午11點多就來占座。”俞建英說。
三大書場外,楓橋街道還在社區、學校設立評彈活動點:楓橋實驗小學成立“小徐麗仙”彈詞社團和“小蘇州”評話社團,促評彈文化從娃娃抓起;楓橋書院舉辦評彈沙龍、講座,為愛好者提供交流平臺。“街道以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方式,與專業評彈團簽約,每個書場每年保證演出300多場,廣邀江浙滬名家匯演。”俞建英介紹說,如今在楓橋,“聽書解悶、老友閑話”成為居民的生活方式,評彈旋律為群眾生活增添了新的樂趣。
文化互聯潤物無聲,校地共繪青春畫卷。為搭建校地青年交流協作平臺,推動傳統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實踐深度融合,蘇州高新區通安鎮攜手南京大學前沿科學學院開展校地共建活動,為青年們架起溝通之橋。
在通安鎮鄉村振興展示館里,鄉村振興工作專員的講解讓南京大學的青年們沉浸式讀懂鄉村振興“密碼”:從生態果園里的產業創新,到古村落中的文化活化,每一份成果都讓學子們頻頻駐足、認真記錄。青年們走進同欣錦羅文化館,館內陳列的宋錦面料、傳統織機與現代錦羅文創產品,讓大家直觀感受非遺技藝的傳承與創新,在經緯交織間體會“寸錦寸金”的匠心。
手作非遺信物,一點一滴織就青年情誼。宋錦珍珠畫手工活動現場,工作人員帶領大家回顧經典宋錦紋樣,隨后發放宋錦布塊、珍珠與粘貼工具,詳細講解珍珠粘貼力度控制等技巧。青年們圍繞花紋設計、珍珠選擇熱烈討論,原本陌生的高校學子與基層青年,在共同勾勒輪廓、細致粘貼的過程中逐漸熟絡,指尖的耐心與默契一點點融入作品。有同學笑著說:“親手把宋錦花紋用珍珠‘復刻’出來,比單純看展品更有成就感,這才是真正的‘把非遺帶回家’!”
南京大學前沿科學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從觸摸宋錦非遺的千年匠心,到感受鄉村書房的文化溫度,再到與本地青年并肩協作,學生們在實踐中讀懂了蘇州的歷史底蘊與發展活力,也在互動中找到了融入這座城市的情感紐帶。
社區文化多姿多彩,老年大學活力起航。步入蘇州高新區滸墅關老年大學,民族舞教室里熱力在線,手工課上編織幸福……平均年齡超過60歲的銀發學子們在這里擁抱多姿多彩生活,用活力與匠心書寫社區人文新篇章。
民族舞課堂上,66歲的顧敏身婀娜矯健。作為舞蹈課的老班長,顧敏練舞超過10年。剛過去的8月,她協助所在社區舞蹈隊,獲得蘇州高新區健身舞大賽二等獎。
75歲的凌小芹是班級里的大姐,跳了十幾年舞蹈,身材纖細挺拔,斬獲的獎項更是多到記不清,內心的愉悅滿足讓她對舞蹈的愛熱度不減。
“我們常常一邊比賽,一邊旅游。”當天上午學完老年大學的課程,她又跟姐妹們約了一場晚上的廣場舞。
在以老學員為主的舞蹈隊里,來自加拿大的趙平是一張新面孔,她住轄區人才公寓,隨創業的愛人跨國而來。在“舞”林高手云集的班級里,她的動作略顯生疏,但她對舞蹈課總是滿懷熱情。這個學期除了舞蹈課,她還報名了瑜伽和書法課程,加入了社區志愿者服務隊,積極融入本地社群。
手工鉤編課上,氛圍熱烈而和諧。“老師,老師……”“老師你幫我看看這一針有沒有錯……”課堂上一邊是此起彼伏的提問聲,一邊是埋頭間手指的快速翻飛,或是同學間交頭小聲地指點和探討。
任課的仲老師認真實踐著自己的教學理念。“要讓大家喜歡上這門課,就要讓她們喜歡上自己的老師。”平均年齡超過70歲的銀發學子對仲老師不吝贊賞,“我們老師特別有耐心”“下課后老師對我們的問題有問必答”……
小個子、快人快語的周莉莉是仲老師的絕對擁躉,上學期她摔傷了腿,老師讓同學把手工材料帶給她,還給她開起了小灶,也是從那時起,以前學習憑感覺的周莉莉開始認真記針法、背小抄,成長為班級里的學霸,帶動一群后進同學一起向前跑。
班級里的不少同學通過新技能實現了手藝創收,賴海英便是其中之一。她善于自學,經常瀏覽自媒體平臺,學潮流、找構思,憑著定制作品,不僅為自己掙一份手工收入,還為自己贏得人情體面。身前的桌上展示著一套虎頭鞋帽,這是她花一周時間完成的作品,打算給閨蜜家剛出生的小孫孫作為見面禮。
以上內容為推廣信息,所涉及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消費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