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內蒙古烏拉蓋管理區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深耕法律援助、人民調解、普法宣傳等領域,通過一系列“微創新”推動服務質效“再升級”,大力優化公共法律服務供給,用法治力量筑牢民生福祉根基、激活基層治理效能。
“真情服務暖人心 法律援助解民憂 ”“司法救助解民困 一面錦旗表真情”“維護正義 兩袖清風”“情系弱勢女性 法捍公平正義”…… 一面錦旗,一份肯定;一次援助,一份溫暖。每一面錦旗都體現著受援人對法律援助工作的高度認同,激勵著法律援助工作者在維護公平正義的道路上砥礪前行,永不止步。 ?
年初,受援人哈女士因交通事故遭受人身損害,面臨醫療費、誤工費、傷殘賠償等多項經濟損失,且事故責任認定及賠償協商過程存在較大爭議,雙方遲遲達不成賠償協議;之后,哈女士來到法律援助中心申請法律援助,經法律援助律師全面梳理案件證據鏈,厘清事故責任,依法向法院提出傷殘等級鑒定申請后,協助受援人明確訴訟請求,最終訴求全部得到法院支持,挽回經濟損失20余萬元,哈女士送來的“情系弱勢女性 法捍公平正義”錦旗,既是對法律援助工作在紓解民困、維護正義方面的高度認可,也是對今后持續提升服務質量、依法保障弱勢群體權益的鞭策與激勵。
烏拉蓋管理區始終堅持“應援盡援、應援優援”的原則,積極推行法律援助“容缺受理機制”“經濟困難狀況誠信承諾制”等便民機制,提出“三個一次性”工作法,通過開辟“綠色通道”對農民工、老年人、殘疾人、婦女等特殊群體的法律援助申請優先受理、優先審查、優先指派,使群眾辦事流程大幅優化。“十四五”期間,累計辦理法律援助案件230余件,為受援人挽回經濟損失70余萬元,針對農民工、婦女、未成年人等特殊群體開展“法援惠民生”“法援護苗”“暖薪農民工”“三八維權月”等活動20余場次。同時通過“日常評估+第三方評估”機制,2025年案件質量評估合格率達100%,實現了法律援助案件“數量”與“質量”雙提升。
烏拉蓋管理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構建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銜接配合的大調解體系,推動調解工作從“事后化解”向“源頭善治”轉變,讓基層調解工作走實更走心。
格某某與妻子因繼承及債務問題,向烏拉蓋管理區司法局尋求幫助。管理區人民調解中心受理后,調解員細致了解案情,查明格某某之子與其孫子因車禍不幸去世,繼承人除兩位老人與兒媳外,還包括其子與前妻所生的孫子,系未成年人,需由法定代理人代為行使繼承權。面對繼承人眾多、關系復雜的情況,調解員在厘清法律關系的基礎上,耐心向格某某夫婦闡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繼承編的相關規定,兩位老人聽取講解后,當即表示自愿放棄繼承兒子的遺產,同時不再承擔相關債務。隨后,調解員積極聯系其他當事人,經多方溝通協調,最終促成各方達成一致意見,成功化解該起繼承權糾紛。
“十四五”期間,通過重新組建及選聘人民調解委員會36個,調解員171名,設立5個行業性專業性調委會,聚焦道路交通、婚姻家庭、勞動爭議等重點領域,推動調解隊伍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在管理區綜治中心設立個人品牌調解工作室,配備專職調解員2名,努力打造管理區特色調解品牌,通過開展矛盾糾紛“拉網式”大排查,推行“村級調解+鄉級聯調”分級處置模式。“十四五”期間,各級人民調解組織開展矛盾糾紛排查350余次,調解各類糾紛1400余件,涉及金額6500余萬元,調解成功率100%,努力實現“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鎮場、難事不出烏拉蓋管理區”。
“八五”普法規劃實施以來,烏拉蓋管理區以“精準化、場景化、趣味化”為方向,推動普法工作從“單向灌輸”向“雙向互動”轉變,讓法治精神融入群眾日常生活,讓普法走“新”更走“心”。緊扣群眾法治需求,加強普法隊伍建設,聯合嘎查村(社區)培育基層“法律明白人”115名,選樹牧區學法用法示范戶13個,選聘村(居)法律顧問23名,嚴格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誰服務誰普法、誰主管誰普法”責任制,統籌推進“法律七進”宣傳工作,聚焦鄉村、社區、企業、學校等重點場所,針對老年人、農民工、婦女、殘疾人、未成年等特殊群體,組織律師、“法律明白人”、普法志愿者等力量精準開展普法活動,為鄉村治理注入強大法治力量。“十四五”期間,通過專題培訓、開展“百名律師聯百校”“開學第一堂法治課”“模擬法庭”等活動,提升普法效率。圍繞“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4·15”國家安全教育日“12·4”國家憲法日等重要時間節點,聚焦民生領域開展法治宣傳日、周、月等活動500余次,有效提升了普法質效,增強了群眾的法治意識。
以上內容為推廣信息,所涉及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消費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