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曉榭2025年11月12日美國新澤西電 2025年11月9日,新澤西鄉音合唱團與愛迪生愛樂樂團在羅格斯大學尼古拉音樂中心舉行第十八屆金秋音樂會。演出由羅格斯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協辦,整場音樂會匯集合唱、器樂與朗誦等多種形式,演繹了完整的《黃河大合唱》和多首跨界作品。
音樂會由中國國家一級指揮張椿和執棒。開場的三首合唱——《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回憶》以及《媽媽我愛你》, 構成整場演出的序章。
張椿和介紹:“我們希望借演唱黃河大合唱的盛威,排出一臺既接地氣,又能展現我團水平的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大型晚會。上半場的大合唱第一首就是《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大家耳熟能詳,可以讓觀眾馬上進入音樂會。第二首《回憶》,是藝術境界很高的作品,技術含金量較高,展現了我們在藝術追求上的探索。第三首是歌頌媽媽的新作品,第一次在舞臺上正式亮相,有著獨特的地域色彩,體現了我們對原創作品的重視。”
下半場的器樂四重奏《秋葉和好漢歌》由普林斯頓大學藝術中心常駐音樂總監和作曲家、鋼琴家文森·迪·穆拉,與琵琶演奏家楊瑾、竹笛演奏家劉笑然、大提琴家劉千慈聯袂呈現,該作品將爵士經典《秋葉》與中國民歌《好漢歌》并列呈現。
談及《秋葉》的演繹,穆拉分享道:“這首曲子在我的音樂生命中經歷獨特。過去多年我并不喜歡它,因為每個爵士樂手都必須演奏它,那種'必須表達'的壓力讓人抵觸。直到聽到Eva Cassidy的版本,我被其中真摯、溫柔、深刻的情感觸動,才找到自己的表達方式。《秋葉》本質是關于失落與流逝:時間、記憶、愛、相聚與離散。”
穆拉特別提到與琵琶演奏家楊瑾的合作:“我們合作多年,她有時會突然‘改變方向',帶來驚喜,而我必須隨時準備回應。今晚她的處理微妙而優美,在個人自由與整體協作間找到了平衡。”
關于《好漢歌》,他說道:“許多中國音樂的旋律讓我想起美國作曲家Aaron Copland的作品。在這樣的曲目中即興,讓我能將美國古典音樂的聲音語言與中國傳統音樂結合。最奇妙的是,這兩種音樂并非對立,而是能以自然的方式彼此合作。”
音樂會的壓軸曲目是由鄉音合唱團百名團員演繹的完整版《黃河大合唱》。從《黃河船夫曲》的粗獷豪放、《黃水謠》的婉轉凄清,到《保衛黃河》的千軍萬馬,直至《怒吼吧,黃河》的磅礴激越,近兩百名表演者充滿激情的演出,持續贏得觀眾熱烈掌聲。
朗誦者陽建平(Bill Engst)以純正普通話和深沉情感為演出增添特殊意義。這位生于西安、長于北京的美國人在演出后表示:我們今天回憶歷史,是希望類似的悲劇不再發生。
美國觀眾羅斯瑪麗·弗雷達(Rosemarry Freda)和凱瑟琳·馬里諾(Catherine Marin)表示整場演出“精彩非凡,令人無比享受”。弗雷達說:“即使語言不同,也不妨礙我們感受音樂中的情感。特別是《黃河大合唱》,即使不了解具體歷史背景,也能被其磅礴氣勢和深沉情感所震撼。”
團長樊大平在演出結束后談到,當晚這場成功的音樂會背后,是鄉音合唱團二十余年的社區深耕。他說,鄉音合唱團已發展成為擁有200人合唱團和80人管弦樂團的成熟藝術團體。合唱團的發展歷程見證了海外華人文化事業的進步。從社區業余團體到登陸林肯中心、卡內基音樂廳等主流舞臺,離不開社區支持和團員堅持。
2025年對合唱團意義非凡:4月,在紐約林肯中心與八支跨洋合唱團聯合演出《黃河大合唱》;7月,應紐約大蘋果音樂節邀請在卡內基音樂廳與聯合國合唱團同臺演出《和平頌》;8月,在紐約百老匯Symphony Space劇場再次唱響《黃河大合唱》;9月,赴亞特蘭大與300多名各族裔歌者共同演出。
樊大平說:“我們一直致力于弘揚中華文化、促進族裔交流,同時非常看重'服務社區、奉獻社區'的理念。除大型演出外,每年我們都會為新澤西各地老年中心舉辦公益演出,這是對社區的回饋。”
談及音樂作品的表達,文森·迪·穆拉表示:“我的音樂往往表達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與關系,有時關乎社會,有時關乎個人,可以崇高,也可以荒誕,可以神圣,也可以世俗。但我唯一希望觀眾從音樂會帶走的是這樣一個感受:我們擁有共同的人生體驗,而我們都在努力以愛與真實的方式去感受它。”
對于跨文化音樂創作與表演的未來,穆拉充滿期待:“在美國藍調、爵士等領域,這類跨界合作正變得越來越普遍。我們匯聚了越來越多優秀且多元的音樂表演者,他們為合作帶來豐富靈感和新的可能。如今接觸到的許多當代中國音樂,既充滿趣味,又富有挑戰和生命力。我們面前是一片廣闊無垠的音樂土地,而我們才剛剛踏上旅途。”
音樂落下,掌聲未息。對于許多觀眾而言,這個夜晚是藝術的享受,也是在熟悉的旋律中,對故土文化的遙遠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