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屆全運會正在粵港澳三地舉行。就在不久前,廣東曬出了本省“十四五”成績單,在眾多經濟、社會數據中,我們看到這樣一個數據:前四年,廣東累計舉辦群眾體育賽事活動超15000項。
作為“全國第一經濟大省”,這組數字背后意味著什么?全運會賽場之外,大灣區民間體育賽事、活動為何同樣火熱?
完善的體育發展體系
是群眾體育枝繁葉茂的根基
廣東體育賽事體系覆蓋了從省級到市縣、從社區到鄉村的多層次、多類型賽事網絡,形成了以大型綜合賽事為引領、群眾性賽事為基礎的全民健身格局。有了這么一個“頂層設計”,廣東的群眾體育就不再是零敲碎打的小活動,而是成為有組織、有保障的常態化活動。佛山三水的“西甲”、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遍布嶺南大地的龍舟賽事等民間賽事更是逐步發展成為品牌賽事,組織專業性大幅提升的同時,也激發了群眾的參與度。
專業“賽場”之外
群眾體育賽事活動的“新賽道”空間廣闊
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廣東體育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4.5%,較全省服務業平均增速高10.3個百分點。“十四五”期間,廣東體育產業總規模已突破7000億元大關,占全國總量約五分之一。
而在近日公布的2024年體育領域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中,廣東就有30家企業上榜,占總上榜企業的五分之一。同時,廣東提速發展體育服務業,使“體育+”新業態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大型賽事引領
為廣東群眾體育注入強勁動能
第十五屆全運會正在粵港澳大灣區舉辦,廣東也掀起了一場場全民健身的熱潮,從專業競技到全民共享,大型賽事的溢出效應持續釋放。
這段時間,如果你行走大灣區,會發現,在城市的各個角落,羽毛球、籃球、乒乓球等運動“多點開花”,全民運動與群眾賽事活動如火如荼。
在廣東,
如何實現讓群眾出門就進“健身圈”?
廣東各地充分利用城市“金角銀邊”,將閑置地、舊廠房、樓頂空間等改造為運動場地,讓健身設施舉步可達。
這種見縫插針式的場地建設,破解了“去哪兒健身”的難題,讓體育真正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空間,體現了廣東群眾體育發展的智慧。
從珠江之畔白天騎行的歡愉,到傍晚社區籃球場的吶喊;從周末綠道上的愜意慢跑,到節假日、全民健身日的熱鬧景象,體育已成為廣東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種轉變,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革新,更是一座城市愈加活力、健康的生動注腳。
(總臺記者 林麗麗 戴威)
?2025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