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河西走廊,晨光將無邊的鎏金色,溫柔地潑灑向廣袤農田與連綿的溫室群落。
在甘肅民勤,縱橫交錯的滴灌管網在朝陽下熠熠生輝,宛如在大地上繪制出一幅精密的“水脈圖”。這片曾經在巴丹吉林與騰格里兩大沙漠夾縫中求生的綠洲,如今正以智慧之水,破解著千百年的生態困局。
在這里,每一滴水都承載著生存與發展的重量。面對“降水不及蒸發十分之一”的嚴酷現實,“十四五”期間,民勤人開啟了一場波瀾壯闊的節水革命。田間地頭,傳感器深深扎根土壤,實時感知大地的渴求;控制中心,數據奔流不息,構筑起全域水網的“智慧大腦”;農戶手中,輕點手機屏幕,千里沃野便完成精準灌溉。這場從“大水漫灌”到“滴水歸田”的深刻變革,讓昔日的“沙窩窩”煥發出盎然生機。
其實,這場變革的意義,早已超越技術革新本身,正深刻重塑民勤的發展軌跡與生態格局。
從被動抗旱到主動調控,從粗放用水到精準滴灌,民勤以科技之力,在黃沙中開辟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這條以智慧為源、以創新為脈的節水之路,不僅滋養著這片沙海綠洲,更以其生動實踐,為干旱地區的水資源管理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民勤方案”。
物聯織就“藍脈銀網”大漠解鎖云端“智慧水魔方”
近日,民勤縣七干灌區智慧水利調度中心內,電子大屏閃爍的藍光映在站長景積欽專注的臉上。他與同事緊盯著實時跳動的機井用水量數據,一場關乎水資源精準調控的生動實踐,正在這片干旱的土地上全面展開。
在這片因水而困、因水而興的土地上,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不再是遙遠的概念,而是化作縱橫大漠的“藍脈銀網”。水源地至田間地頭的每一滴水,都在全鏈條、全天候的精準監測下流淌。“智慧水利不僅緩解了水短缺,更提升了水質安全與抗旱能力,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硬支撐。”景積欽介紹,該平臺集信息采集、用水管理、防汛抗旱等多功能于一體,以數據為驅動,真正實現了灌區管理“一張圖”。
科技的溫度,最終要抵達尋常百姓家。
如今,這套系統的核心功能已無縫遷移至移動端。高標準農田種植戶謝新仁站在初冬的田埂上,一邊呵著白氣,一邊滑動手機屏幕:“點開‘我的機井’,位置、狀態、流量一目了然。”“實時用水”功能讓用水曲線清晰呈現,過去那種“憑經驗估算”的粗放灌溉,就此邁入“精準調控”的智能時代。
民勤,這個被兩大沙漠夾擊的縣域,水資源曾是制約發展的最大瓶頸。“十四五”期間,當地堅定踐行“四水四定”原則,創新構建水資源遠程在線管理系統,實現從“水源頭”到“水龍頭”的全鏈條自動化運作,從控制室到手機端的全天候在線管理,讓“智慧水”乘“云”而下,潤澤民心,夯實了鄉村振興的水利根基。
更為深遠的是,依托“端—邊—云—數—智”技術體系,動態監測與智能調控讓民勤水資源的管理、維護與服務形成正向循環。每一滴水都與“云端”相連,在廣袤戈壁躍升為可精準操控的“水魔方”,極大釋放了水資源效用,讓民眾真切享受到“數字+”的便捷。
“民勤的節水工作,已突破傳統模式,完成了數字化管理的第一步,正朝著更高水平的智慧化管控邁進。”縣水務局副局長趙興彥表示,下一步,將引入人工智能進行趨勢預測與科學調配,持續提升水資源管理的智能化水平,為這片古老綠洲的永續發展注入更為強大的科技動能。
泵池疏通“碧色經絡”千滴萬線繡綠旱塬新版圖
初冬時節,在民勤縣蘇武鎮蘇山村的田野間,一座座“港灣式”泵池靜立其間,外接的智能控制箱在陽光下閃爍著金屬光澤。地表水經過多級渠系匯入泵池,通過三級過濾與機井二次凈化后,由潛水泵精準輸送至滴灌管網,在這片旱塬上織就了一張高效的“碧色經絡”。
“作為遏制地下水超采的樞紐工程,‘港灣式’泵池依托智能調度平臺,正在終結深井漫灌的傳統模式。”蘇武鎮副鎮長尹鵬表示,通過示范推廣這一系統,將傳統灌溉與智能調控深度融合,構建起“蓄引結合、水網聯動”的節水網絡,實現了從粗放抽取地下水向精準調配地表水的根本轉變。
在蘇武鎮元臺村的溫室大棚里,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與“港灣式”泵池形成節水“組合拳”。“每畝節水30%、節肥20%、省工2個,作物根系卻能多扎土層15厘米!”種植大戶馬尚彪指著正在作業的滴灌系統介紹。通過壓力補償式滴頭與毛細管網的協同運作,定制水肥被均勻、定時、定量輸送至作物根區活躍層,為反季節蔬果構建起動態平衡的“營養島”。
“十四五”期間,民勤縣緊扣水資源剛性約束,錨定“以水定產”發展紅線,創新推廣“港灣式”地表水泵池、北斗智能導航精量播種、淺埋滴灌水肥耦合調控等技術體系,構建起“蓄墑—保墑—用墑”三級調控網絡。通過“低能耗設計+農藝融合”方式,集成土壤墑情監測矩陣及氣象感知終端,形成“精準蓄水—低壓輸水—按需供水—營養同步”的農業節水閉環。
“智能化管控平臺借助土壤濕度傳感器收集的數據,對灌溉進行動態調節,讓每一滴水都實現‘精準滴灌、肥藥同施’。”民勤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芳表示,這一系列創新舉措使農業用水效率實現了系統性躍升。
據統計,民勤縣已在5萬畝耕地中推廣應用“港灣式”泵池輸水系統,同步實現“淺埋式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種植1.8萬畝。這套“蓄引結合、智能精準”的實踐范式,不僅實現了節水效率提升與農田生態系統功能強化的雙贏,更為旱作區農業綠色轉型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寶貴經驗。
在這片曾經干旱的土地上,千滴萬線正繡出節水農業的新圖景,為民勤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綠色動力。
循環水漾“金波漁影”生態養殖繪就綠洲富民畫卷
在農業節水綻現“綠成效”的基礎上,民勤綠洲正將節水攻堅戰向牧業領域縱深推進,一場關乎“水-草-畜”平衡發展、生態與經濟共贏的新戰役已經打響。
在民勤縣紅旗谷現代農業產業園內,26個“陸基圓池”整齊排列,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務工人員將飼料撒入池中,清澈的水面瞬間翻涌起層層金波,魚兒爭相躍出水面,在冬日陽光下閃爍著銀光。這幅“金波漁影”的生動畫面,正是民勤探索生態養殖的縮影。
“陸基圓池”作為水產養殖的創新型模式,在節約用水方面展現出顯著優勢。“養殖池與生態水池通過管網連通,形成閉環循環系統。”民勤縣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福德,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廢水經過微濾機和生態池的雙重凈化后重新回用,實現了水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與此同時,在民勤縣純種湖羊種羊場,一場從“治水”到“智水”的變革正在上演。現代化自動供水系統實現了“羊近水滿、羊離水停”的精準供水,展現了智能化養殖的科技魅力。民勤縣畜牧獸醫工作站站長李仕榮表示:“通過改進養殖工藝,我們不僅大幅減少了用水量,還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
“十四五”期間,民勤縣深入踐行“四水四定”原則,不斷完善農牧業節水體系,優化養殖布局,推動形成與水資源承載力相適應的生產格局。通過推進暖棚養殖模式轉型,推廣先進節水設備,全縣畜牧業節水效能得到全面提升。
“建立‘水-草-畜’平衡發展系統,是實現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民勤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輝明說,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化節水型畜牧業發展,加強技術研發應用,推動產業升級與生態保護協同并進。
從物聯織就的“藍脈銀網”,到大漠解鎖云端“智慧水魔方”;從泵池疏通的“碧色經絡”,到千滴萬線繡綠的旱塬新版圖;再到循環水漾的“金波漁影”中,生態養殖繪就綠洲富民畫卷——民勤以“滴水必爭”的信念,在“十四五”實踐中走出一條生態與經濟融合互促的活水之路,正為“十五五”鋪展更絢麗的可持續發展圖景,為全球干旱地區治理匯入“中國方案”的奔涌江河。
民勤,這片曾被干旱刻滿褶皺的土地,風沙退去處,正流淌著“綠”染荒漠、“富”潤民心的澎湃動能!
(中國日報甘肅記者站 編輯:吳岳軒 通訊員:馬愛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