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藝術研究院絲綢之路藝術研究中心承辦的“絲綢之路歷史文化與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研討會近日在京開幕。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周慶富,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劉宏昌、徐福山等出席開幕式。開幕式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兼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絲綢之路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喻靜主持。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西北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七十余位學者參加本次學術盛會。
周慶富在開幕致辭中指出,絲綢之路是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生動載體,是連接東西方精神家園的重要紐帶,絲綢之路文明的本質,是中華文明“革故鼎新”的創新基因與“和而不同”的和平追求的完美契合。
中國藝術研究院原院長韓子勇對研討會作了寄語。他認為,“絲綢之路歷史文化與中華文明突出特性”這一話題,具有突出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我們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推動文化強國建設,最終是為了服務社會、服務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開幕式上,六位專家學者作了主旨發言。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談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可以概括為兩個原理,一是由統一性和包容性所表達的天下一家的“大一統”原理;二是由連續性和創新性所表達的窮變通久的通識原理,和平性是這兩大原理必然帶來的文明效果。一體生生,天下一家,文明的交流互鑒必然會生發出美美與共的文明新秩序。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韓建業從先秦考古學角度指出,中華文明作為唯一五千多年延續至今的原生文明,創新發明持續不斷,在文化和政治上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包容是中華文明與生俱來的品格,而和平亦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巫新華認為,昆侖山系地處亞歐大陸交通關鍵點,作為中國古代天命文化的物體形式與符號,“昆侖文化”是能夠表達“敬天法祖”“天人合一”“天下”“大一統”等中國傳統思想的特型文化。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黃維忠指出,絲綢之路不僅是連接東西方的通商之路,更是知識、思想和文明的交流網絡。多語種文獻是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鮮活見證,記錄了絲綢之路上真實多元的文明圖景。中華文明的統一性是建立在中國境內的共同文字和治理框架下,對多元文化的尊重與整合。
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張善慶談到,敦煌石窟是中華文明創新精神的優秀載體,石窟的藝術與信仰體系,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在西北邊陲的生動體現。敦煌在保留中華傳統文化特色的同時,汲取了外來文化的精髓,詮釋了“兼收并蓄、海納百川”的文化特性,是中華文明包容性的杰出見證。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絲綢之路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宏鋒指出,“中國音樂史”也是一部“音樂文化交流史”。考察中國音樂理論體系,要格外重視漢唐絲綢之路所承載的西域及域外音樂文化,對中原乃至整個中國音樂歷史發展的影響。
本次研討會圍繞“絲綢之路歷史文化與中華文明突出特性”這一論題,共設置了“文獻·名物·識見”“技藝·民俗·貿易”“器用·圖像·紋飾”和“音聲·樂律·符號”四個主題的平行論壇,議題廣泛,涉及絲綢之路沿線的考古發現、貿易往來、民族遷徙、宗教傳播、藝術交融、科技交流以及語言變遷等諸多領域。與會學者們圍繞絲綢之路歷史文化與中華文明突出特性展開熱烈探討,共同描繪出一幅清晰、立體、生動的絲綢之路歷史畫卷。
喻靜出席閉幕會并作學術總結。她指出,絲綢之路從多角度彰顯和印證了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絲綢之路”因絲綢貿易得名,但在這條通道上往來的,還有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玉石,故絲綢之路也被稱為“玉石之路”或“玉帛之路”。玉帛作為古代西域與中原文化交融的典型例證,已成為絲綢之路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見證與紐帶。本次研討會通過聚焦絲綢之路與中華文明突出特性,回顧了歷史,更從中獲得了觀照現實、啟迪未來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