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湖北文理學院美術學院,一股蓬勃的青春氣息撲面而來, “向陽花”志愿服務團隊正整裝待發,前往鄉村、社區開展美育支教活動。這支隊伍已持續開展公益美育輻射行動100余場,成為學院共青團工作的一張亮麗名片。
在湖北文理學院美術學院,團的工作不是簡單的上傳下達,而是深度融合專業特色與青年成長需求的育人實踐。近年來,學院團委以“多元融合的美育生態”為理念,將“向陽花精神”貫穿團建工作全過程,探索出一條特色鮮明的藝術類學院共青團工作路徑。
思想引領:鑄就團建工作的“紅色引擎”
學院團委始終將思想政治引領放在首位,并將其融入藝術專業特色,實現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學院構建了“大美育+思政”課程體系,通過三會一課、手機終端、網絡平臺等多渠道廣泛宣傳,培育典型、提煉特色。
在“一站式”學生社區,團委組織實施“紅色藝術 青聽新聲”主旋律作品創作工程,圍繞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主旋律,開展黨史故事我來講、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我來畫、雷鋒故事我來述、廉潔故事我來繪等特色活動。這些活動以藝術傳承紅色基因,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實現了思想政治引領從“說教”到“浸潤”的轉變。精神塑造:“向陽花精神”凝聚青年力量
學院團建工作最鮮明的特色是將“向陽花精神”作為美育實踐的指導思想。這一精神被概括為“追逐光明、團結忠貞、樂觀向上、永不言棄”四句話,就像向日葵始終面朝太陽,團員青年也要始終面向光明,團結一致,永葆向上的姿態。在“向陽花精神”的引領下,學院團委打造了同名的志愿服務團隊,在鄉村、社區、福利院等地持續開展公益美育輻射行動100余場。
團隊開設流動美育課程,為鄉村小學生、福利院兒童、社區留守兒童等普及美育常識,提升美育意識;為社區、街道進行公益墻繪,美化社區文化環境;為鄉村繪制發展規劃圖,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多元融合:構建美育實踐的“生態矩陣”
學院團委著力構建“多元融合的美育生態”,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將美育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環境。
環境浸潤,讓美融入日常空間。學院團委從細微處入手,協助學院精心營造尚美空間。通過藝術化布置和改造公共空間,在“一站式”學生社區設置藝術展示區、文化小書架等,展示學生藝術作品與校園文化故事,讓“美”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
非遺傳承,激活傳統文化生命力。學院團委積極開展非遺傳承活動,聚焦中華傳統大漆手工藝的傳承與創新,將非遺文化融入學生社區。學生在“大漆”實踐育人基地中設計非遺文創產品,并通過“尋訪荊楚”三下鄉、“襄樣”大漆藝術實踐工作坊等特色活動,助力非遺傳承。其中,“‘襄船’木藝傳承與創新藝術實踐工作坊”獲全國第六屆、第七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一等獎并做交流發言。
實踐賦能:在服務社會中彰顯青春擔當
學院團委深諳藝術專業的實踐特性,以多元化的美育實踐活動,全方位提升學生對美的感知與創造能力。
實施鄉村振興美育計劃。學院團委組織學生開展鄉村寫生、文化墻繪、鄉村規劃等實踐活動,推進美麗生態、美麗經濟、美好生活“三美融合”,為鄉村振興注入藝術力量。青年學子充分發揮專業特長,用畫筆描繪鄉村新貌,用創意激活鄉村文化,在服務社會中踐行著“以專業所長服務社會發展”的理念。
推動美育社會化。學院團委積極推動美育走出校園,開展藝術進社區、藝術進農村、藝術進課堂的“三進”活動。
通過這些活動,學生不僅能夠傳播美育知識,還能在實踐中提升自身素養,實現美育的雙向賦能。
如今,在湖北文理學院美術學院,“追逐光明、團結向上”的“向陽花精神”已深深扎根在每一位團員青年心中。他們不滿足于課堂內的精進,更主動走向田間地頭、社區課堂,用手中的畫筆為鄉村添彩,用美育的種子將孩子們的夢想點亮。他們堅信,最好的成長就是向下扎根,向上開花。這朵朵“向陽花”,正將青春的熱情與專業所學,播撒在社會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讓青春的種子在奉獻中綻放最耀眼的光芒。(圖片由胡敏、莊園授權發布)
以上內容為推廣信息,所涉及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消費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