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永定區下洋鎮初溪村的古堡群在晨霧中若隱若現。青瓦白墻間,村民陳阿婆正將曬好的蘿卜干收進翻新的土樓廚房,檐角銅鈴隨風輕響,與遠處傳來的研學團隊笑語交織成一幅活態傳承的畫卷。這片承載著客家人千年記憶的土地,正通過制度創新與活態傳承,書寫著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永定答卷。
近年來,永定區錨定“守護文化根脈、賦能鄉村振興”核心目標,以科學規劃為引領、精細修繕為根基,創新推出“政府引導+村級主導+企業運營+村民受益”的閉環聯營共建模式。在高頭鎮高北土樓景區,這一模式已讓鎮、村、企、民四方實現共贏——新業態培育帶動農產品銷量增長,村民年人均收入提升1.2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百萬元大關。周邊文化體驗、研學配套、餐飲住宿等關聯產業消費帶動額截至2025年10月已達約3000萬元,讓保護成果真正轉化為群眾可觸可感的實惠。
守護風貌肌理,永定堅持“修舊如舊、形魂兼顧”原則。初溪村自2024年啟動示范項目以來,針對建筑屋面被彩鋼瓦覆蓋破壞傳統風貌的突出問題,創新“政府引導、村民主體、專業支撐”三方協同機制。通過村規民約獎補激勵,累計完成彩鋼瓦面整治及舊瓦翻新10810平方米,瀕危建筑加固修復、傳統工藝活態傳承成效顯著,形成可復制推廣的村落保護修繕經驗。
“項目實施后,瀕危建筑得到加固修復,翻建房屋彩鋼瓦實現統一改造,傳統建筑工藝得以活態傳承,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村落保護修繕經驗。”永定區住建局局長林茂月表示。
要讓古建筑“活”起來,關鍵在釋放遺產價值。永定立足傳統建筑多元屬性分類施策:世昌樓、清福樓通過微改造延續居住功能,保留原真生活場景;慶源樓、慶成樓改造為客家文化、紅色文化、非遺傳承主題展館,成為特色文化傳播載體;朝陽樓、升恒樓引入專業民宿運營商升級為特色民宿;振成樓、環興樓則融合民俗表演與科技燈光秀,打造沉浸式觀光體驗。這種從“單一保護”到“多元活化”的轉變,構建起保護、利用、傳承的良性循環生態,讓傳統村落煥發持久生機。
如今,永定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已形成“制度創新激活共建動能、精細修繕守護風貌肌理、價值釋放實現良性循環”的完整鏈條。在這片土地上,每一塊青磚都鐫刻著歷史的記憶,每一道雕花都訴說著傳承的故事,而村民們臉上洋溢的笑容,正是對“守護文化根脈、賦能鄉村振興”最生動的詮釋。
(中國日報福建記者站 編輯:胡美東 通訊員:熊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