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你不太能把德高和他九千公里外的故鄉——西班牙聯系在一起。
因為他講一口流利的中文,能細數中國美食,時不時蹦出幾個中文互聯網俚語,隨口聊的是北京的古樸、廣東的閑適、杭州的詩情畫意……
德高在清華大學秀鐘書院就讀環境工程專業,學業繁忙,節奏緊張。在這個中國的頂尖學府,他直言:“我的成績在班上只能算中等水平?!?/p>
但他不甘落后,所以時常鞭策自己,不斷進步——“我覺得得有目標和追求,勤奮努力是我很滿足的一種狀態?!?/p>
你很難從一個慣于享受陽光、沙灘和閑適的西班牙人嘴里聽到這樣的一句話。但是在德高身上,他似乎兼具了多種文化狀態下的性格特質:既相信“天道酬勤”,也善于靈活變通。
他對著鏡頭笑,像對老朋友一樣分享:“我現在覺得自己更適應中國這邊的狀態吧,部分是因為我是從11歲的時候就跟著爸媽到廣州了?!?/p>
“父母欣賞中國人的尊師重道”
德高的故事,始于一對西班牙夫婦決定遠渡重洋。
2012年,這對夫婦帶著德高和他的弟弟,在完全不會中文、從來沒去過中國的情況下,從西班牙馬德里附近的一個小鎮搬到了正處于高速發展時期的中國廣州——那一年德高11歲。
“我爸媽的朋友和親戚都覺得他們瘋了。”德高回憶,“因為他們一點中文都不會,也從來沒去過中國,卻帶著全家去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家生活?!?/p>
初來乍到的德高對廣州的第一印象是“快節奏、大都市”,相較于他們之前居住在馬德里附近的小鎮,他覺得那個時期的廣州似乎更像他心目中現代化都市的模樣。
在看似大膽的決定背后,是德高父母的觀察。他的父母一直相信,中國的教育體系能為兩個孩子提供一個更合適的成長環境,父母更欣賞中國人居安思危、尊師重道、注重基礎學科培養的特質。
“我爸一直說,人不能甘于平庸。”德高記得很清楚,“他從來沒要求我考多少分,只希望我在進步,在學習。”
這個選擇起碼令長大后的德高本人滿意。如今,他與弟弟都在各自希冀的道路上成長,弟弟在互聯網大廠實習,父母時常在朋友圈分享德高和弟弟的生活碎片,這讓親戚朋友不再質疑當初移居中國的決定。
“很少有地方像中國一樣平等、友善”
有這樣的結果,并非輕而易舉。剛到廣州時,德高一句中文也不會,“自己拿著西班牙語詞典,說幾個詞,翻一下詞典,說幾個詞,翻一下詞典?!彼p手抬高,擺出哭泣的表情,“小時候因為語言不通和同學有了誤會,我會急得哇哇大哭,因為很想要表達自己,但又說不了話?!?/p>
語言障礙并未阻擋友誼的自由生長?!芭笥褜ξ襾碚f特別重要?!钡赂咛寡裕拔易詈玫膸讉€朋友都是中國人,其中一位是我在小學時認識的,我們在廣州一起長大,如今已經是認識的第13年了?!?/p>
“每次回到廣州,就像回家一樣?!彼f,廣州不僅是他學習中文的地方,也是他最初認識中國的起點。這種家的感覺,并不僅僅來自熟悉的街道和建筑,更來自人們的接納和包容。“我去過很多國家,很少有地方能像中國這樣平等、善意。人們對差異充滿好奇,而不是排斥?!?/p>
在漫長的求學過程中,德高逐漸融入了集體。他經歷了和中國孩子一樣的學習壓力,也參加各種校園活動。在課堂上,大家把他當成同學、朋友,而不是“外國人”。
“西方人對中國印象比較片面,因為沒來過”
這些年,德高幾乎走過了中國的全部省份。從內蒙古大草原,到大理洱海,再到川渝的熱辣火鍋,每一座城市都給他留下了獨特的印象。
自從來到中國,德高已經有11年沒有回過西班牙了。他說,有時候和同齡的西班牙人交流,會感到有些隔閡,“甚至有時候會覺得自己不像西班牙人了?!迸c西班牙的親戚和朋友交流對中國的認知時,也常常會出現一些理解上的沖突。
德高指出,西方人對中國的印象往往比較片面,這種現象在西班牙也很常見。“很多人看到的中國,只是在媒體或者新聞里看到的一些片段,他們沒有去過中國,也不了解真正的生活面貌。沒有親身經歷,很難理解中國的多樣性和復雜性?!?/p>
無論身處何地,人們總能找到讓自己有歸屬感的地方。當選擇在一個地方生活,這份歸屬感并不完全依賴于所謂的“生活穩定”,而是一種適配當下狀態的選擇。
“現階段我想更多地成長,所以會選擇在北京,未來有一天,也許我會回廣州,或者去杭州——都說不準?!?/p>
在中國的許多城市,德高都能體會到“安心”的感覺。“如果要選一個我希望能一輩子生活的地方”,德高頓了頓后說,“我覺得我會選擇廣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