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2025全球計算大會在深圳會展中心隆重舉行。此次大會恰逢全球計算聯盟(GCC)成立500天的關鍵節點,聯盟核心專家、企業代表及行業嘉賓齊聚一堂,系統發布了聯盟在標準研制、生態建設等領域的階段性成果,全面解讀了AI時代全球計算產業的發展態勢與協同發展路徑,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指引。
會上,全球計算聯盟秘書處CTO苗福友詳細介紹了聯盟成立500天來的關鍵進展。據苗福友介紹,當前聯盟已構建“產業發展委員會+專業委員會”的二元架構,覆蓋綠色計算、智能計算、機密計算等12個核心領域,形成“共識-標準-落地”的三步方法論。截至目前,聯盟已發布20余項標準,預計年底將達25項。這些標準將主要聚焦于金融行業、云計算行業,通過產品場景匹配測試,將推動產品不斷完善,很好地符合相應的場景規范,為技術的落地打下比較好的基礎。
針對大會發布的《全球算力十大趨勢2026》,苗福友以機房設計與技術棧重構為例,進一步揭示了產業變革的具體方向,提到當前計算產業已進入人工智能驅動時代:“過去很容易預測到將來機房的功耗以及散熱,如今因為AI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建機房更需要產業界的芯片提供商和整機的提供商、用戶以及機房的建設部門,大家通力合作,定義清楚散熱之后機房應該是怎樣的。”這一趨勢在企業實踐中得到印證,超聚變算力領域副總裁李卓群透露,其基于聯盟標準研發的超聚變FusionPoD for AI整機柜液冷服務器、FusionOne AI一體化AI行業落地解決方案已入選GCC年度應用案例集,通過協同合作,有效破除技術孤島,實現生態增值,促進“需求、技術到產品”閉環,加速AI落地。
作為中國首個計算領域國際性組織,GCC的全球化布局成為產業關注焦點。“國際化是最重要的基因。”全球計算聯盟國際生態發展總監胡文彪直言。聯盟通過“拔高、擴大、做實”三維策略推進國際合作:與ETSI、BSI等國際權威組織深度協同合作,提升全球計算聯盟在國際范圍的影響力;與中亞TUIT大學等機構在當地建立聯合運營中心,構建具有區域特色和全球視野的計算新生態;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通過展會協助中國的標準和生態落地,既助力國內企業出海,也可以在當地精準地擴展核心生態圈。胡文彪透露,聯盟正在逐步推進“一州一中心”,計劃未來將在亞、歐、中東等區域建立區域中心,聚焦計算高價值領域,構建4+1行業生態體系,并將國內成熟的分支機構經驗帶到當地,通過標準優勢和產業成熟度提升GCC的影響力和會員規模,學習交流各國的產業成功經驗。
AI基礎設施的協同創新成為生態建設的核心突破點。當天正式啟航的Open AI Infra社區,正是這一思路的關鍵載體。該社區由原開放液冷專委會升級而來,業務范圍也從液冷擴展至數據中心,“填補了中國數據中心行業在技術規范體系下的空白。”社區副秘書長王海峰解釋道,社區正逐步匯聚領先的互聯網用戶、技術供應商等核心力量,通過快速迭代的規范體系適配AI基礎設施的高速創新,推動產學研聯合生態,引領整個AI基礎設施的創新。
具身智能與智能計算的產業化落地,則展現了技術突破的另一維度。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副研究員劉禹透露,依托沈自所在機器人技術、智能控制領域的技術積累,聯盟發起成立的具身智能產業發展委員會已推動具身智能技術在新能源汽車、精密半導體的裝備制造等多領域研發項目,幫助傳統行業實現智能化升級。而全球計算聯盟智能計算產業發展委員會副秘書長介紹的“4+5”布局更具代表性:針對超大規模互聯、海量數據處理等四大技術挑戰,委員會聯合眾多成員單位推進高速互聯、開放液冷等5大專項,已發布5部白皮書、2項團標,生態規模從40余家擴至80余家。
企業的深度參與印證了聯盟生態的聚合效應。李卓群透露,超聚變不僅主導了《冷板式液冷冷卻液通用規范》的編寫,還參與5項標準制定,其“聚智A-in-One生態計劃”正是聯盟協同經驗的企業化復制——以聯盟標準為準入基準,向上對接中科加禾等大模型企業,向下賦能設備伙伴,實現算力資產高效轉化。這種“聯盟標準+企業生態”的雙輪驅動模式,已成為成員單位的共同選擇。
“計算產業的痛點,從來不是單點技術突破,而是協同效率。”GCC理事長金海在大會主論壇的致辭,恰是對這場發布會的最佳注腳。成立500天的GCC,已匯聚300余家會員單位,構建起覆蓋技術標準、產業協同、國際合作的完整生態。當Open AI Infra社區推進全棧協同,當具身智能標準走向全球,當液冷技術實現跨企業兼容,一個“開放包容、協同創新”的全球計算新生態正加速成型,為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核心動力。
以上內容為推廣信息,所涉及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消費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