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1月14日電(記者馬思)《發展“中國人經濟”,共享高水平開放機遇——2025中國企業“新型全球化”專題報告》在第十六屆財新峰會期間正式發布。報告首次從“中國人經濟”的視角系統闡釋了中國企業在新型全球化階段出海的新趨勢及新挑戰,并提出中國企業應該實現從產品到品牌,從低價值到高價值,從企業個體到產業鏈生態的進階。聯想集團、泡泡瑪特、MiniMax等行業標桿企業案例入選該報告。
報告由財新智庫出品,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提供智力支持,從政策和產業雙重視角,調研了6大場景10余個地方政府和企業出海的案例和模式,提煉不同行業和場景的出海方法論。報告把握“十五五”時期對外開放新導向,明確指出中國正從注重“中國經濟”向兼顧“中國人經濟”轉變,帶來出海思維方式的變革。與關注中國境內經濟活動總量、規模與增速的“中國經濟”不同,“中國人經濟”關注中國企業與個人在全球范圍內創造和擁有的財富總量。意味著企業不僅要在國內創造價值,更要以中國為根基全球布局,構建“中國能力+全球市場”的價值創造網絡。
會上,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原副主任尹艷林表示,在新階段新形勢下,我們不僅要做大做強“中國經濟”,而且要做大做強“中國人經濟”。做大做強“中國人經濟”就需要積極穩妥走出去,提升全球資源要素配置能力,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促進國內經濟與國際經濟良性互動,為中國式現代化開辟新空間。
在這一理念指引下,報告提出企業要依托中國大本營,利用中國的制造和產業鏈體系等獨特優勢,鏈接全球市場,實現企業出海從產品到品牌,從低價值到高價值,從企業個體到產業鏈生態的進階。正如報告援引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深專家委員朱民所言,中國的企業應該以中國為基地全球布局,在這個格局下開放有了新的含義。第一,繼續歡迎高質量的企業進來。第二,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不斷拓展產業鏈供應鏈。
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前副會長、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原院長霍建國表示,“十五五”規劃提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開創合作共贏新局面”“拓展雙向投資合作空間”。所謂的“雙向”就是“進來”和“出去”,“出去”的部分就提到了要引導產業鏈、供應鏈合理有序境外布局。從追求GDP(國內生產總值)向追求GNI(國民總收入)轉變,背后的含義實際上是通過調整貿易結構逐步推進貿易平衡。在當前形勢下,這是未來“十五五”時期必須要做出的一個結構性調整。
報告系統分析了當前“新型全球化”呈現的四大特征,包括貿易保護主義、地緣沖突與全球經貿規則的重塑;國際格局呈現“多元化”和“區域化”特征,“全球南方市場”崛起;服務化與綠色化成為全球貿易轉型的雙引擎 ;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加快重塑。
基于此,報告進一步總結當下中國企業出海四大趨勢:主要體現為出海內涵愈發豐富,從“產品出?!钡健捌放瞥龊!薄爱a業鏈出海”“生態出?!?;對外投資領域日益多元,制造業是重點投向領域,服務業出海多元化;以“一帶一路”為代表的“全球南方市場”構成新增長引擎,其中亞洲仍是中國對外投資主要目的地;中國企業出海的“能力輸出”。
在報告發布與解讀環節,財新傳媒副總裁、財新智庫執行總裁高爾基指出,聯想集團 “厚植中國,全球互惠”的新型全球化之道在底層上形成了一整套全球化的基礎設施和方法論,非常好得踐行了“藤蔓全球,根在中國”的“地瓜經濟”理論,形成了非常健康的全球化模式,使其即使面對關稅風暴依舊競爭力不降、市場份額不減。
聯想集團副總裁、全球電腦與智能設備首席質量官王會文表示:“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上發展壯大一定要厚植中國。對于聯想來說,中國始終是我們全球資源配置的重中之重。同時,中國制造要走向世界,中國企業出海不僅要‘走出去’,更要‘留下來’并‘融進去’,帶著中國優勢為全球本地服務,實現共生與繁榮的生態圈。”
在產業鏈協同方面,王會文介紹,聯想集團作為“鏈主”企業已帶動超過250家國內供應商共同出海。為降低中小企業出海門檻,聯想集團還特別打造了聯晟智達供應鏈賦能平臺,為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提供一站式的出海方案。步入解決方案服務提供商的新階段,聯想集團進一步將出海與數智化轉型的經驗沉淀為智能化解決方案,成為自身新的增長引擎。
據悉,出海二十年間,聯想集團實現22倍年營收增長,業務遍及全球180個市場,海外營收占比接近80%。